生命在平凡中升华——追忆原林区农业能源区划办公室主任张常伟同志 | ||
|
||
巍巍送郎山在悲鸣,潺潺清杨河在呜咽。2009年4月30日拂晓,雨后的神农架山城格外肃静。烈士纪念碑下的悼念厅里哀乐低沉、泣声如注……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白发苍苍的老者、奔波一夜山路的农民,在望不见尾的队伍里,大家噙着泪为一个人送上最后一程,就在他亲自规划的松柏镇环城西路上。他,就是神农架林区发改委农业资源区划办主任张常伟同志。
2009年4月27日下午4时23分,正在工作中的林区区划办主任张常伟同志,疾病突发,倒在办公桌上。2009年4月28日凌晨4时30分,因肝脏破裂大量出血,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这一天离他47岁生日仅差23天。
大家所熟知的张常伟一下子被定格在他那平日里爽朗憨厚的笑声中、工作里风风火火的背影中、生活里习焉不察的细节中。一位忠于事业、热爱生活的好同志、好同事就这样匆匆的离开了我们……
最后的日子:隐瞒病情,与时间竞赛
4月27日4时30分,突然咳血的张常伟被惊慌失措的同事送往医院,经过抢救和检查,结果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黄疸、咯血、腹水,诊断为肝癌晚期……
“不可能,是不是弄错了,我们怎么从来都没听到老张说过啊!”同事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其实不敢相信这是事实的不止张常伟的同事们,随后赶来的张常伟的妻子王元春也被这一结果惊呆了“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怎么会不知道呢?”
同事王兴州突然想起了他曾无意间看到张常伟办公室的里的一张化验单。那是一年前张常伟和他一起出差时在宜昌人民医院顺便检查时的单子。而就是这一张化验单让现场的医生气愤不已:一年前已经确诊了,为什不让病人住院治疗?
家人、朋友、同事都不知道张常伟的真实病情,而他自己是何时知道的?我们不得而知。看见躺在急救病房里的张常伟,大家才突然意识到,他刻意隐瞒病情,就是不愿意看到自己被病魔打倒,不愿意看到家人、同事为他担心,不愿意看到手头的规划、项目工作被耽搁。
我们无法想象,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张常伟是如何独自面对内心孤独的煎熬和病魔无情的摧残。他是一个坚强的人,一个与时间、死神赛跑的人。
让我们把生命的时钟拨回到他生命终点的前一天。
——4月27日上午,他在办公室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神农架林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具体数据进行核实——中午,他在家中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抄写读书笔记,做科学发展观理论考核试卷。(试卷、笔记、学习资料最后被妻子放进了张常伟同志的棺木中)
——下午3点,他同下谷乡党委书记沈绍平同志研究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项目
——下午4点,他给发改委副主任谷学芳同志打电话,商量下乡调研相关事宜,后又开始与同事们探讨科学发展观理论考试试题
——十几分钟后,他感觉身体不适,被同事发觉,称自己胃病犯了。几分钟后,他开始咳血,倒在办公室,被同事紧急送往医院
……
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办公室发现了足足几寸厚的药单。这些年来,张常伟仅仅是靠一些简单的药物在维持他已经虚弱的身体。他可以请假治病,可以报销几万元的医药费,可他没有那样做,病魔缠身的日子里,张常伟从来没有向领导、同事包括家人透露过实情,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也从未因病耽误过一天工作。
提起张常伟,社会上听到的最多就是:可惜呀,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平凡的岗位,用信念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翻开张常伟的履历,是如此的朴实而厚重。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没多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就决心为党奋斗终身,为人民扎实工作。
1988——1995年7月,先后担任原新华乡武装部干事、副部长、部长、乡党委委员
1995年8月——1996年3月,担任林区人武部民兵装备仓库主任
1996年4月——2005年3月,担任林区物价局副局长
2005年3月27日,调入林区农业能源区划办办公室,先后任区划办副主任、主任
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总是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为人民忘我工作,为林区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参加工作25年来,他先后两次荣获省级表彰,16次获得区级表彰,连续4年被评为全区“优秀公务员”。
84年新华撤社建乡,那时,新华乡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很落后,全乡9个村都不通公路,就连到乡政府所在地也不通公路,群众的生产生活相当艰苦,缺粮缺油、缺水缺电、缺医少药……面对这样贫困落后的状况,时任乡党委委员的张常伟视发展全乡经济、改变落后面貌为己任,踏遍村村落落、走遍家家户户,了解群众疾苦,为村民排忧解难,新华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曾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要致富,先修路”,上任伊始,他主动地组织干部群众新修通村公路,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他和群众一起不知在工棚里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也由此落下了严重的风湿和胃病。
在物价局担任副局长8年里,他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所分管的工作总是年年创优,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从2005年3月27日进入区划办到2009年4月27日病倒在办公室,张常伟在林区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主任这个岗位上奋斗了整整4年零10天。
第一天到区划办报到,张常伟和同事们开玩笑说:“我这刚来,两眼一抹黑呀!”也就是这样一个“门外汉”通过恶补项目规划工作、相关政策法规等专业知识,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一举成为我区项目规划编制工作的“行家里手”。
农业能源区划工作主要是开展农业区划服务,组织农业资源调查、监测,编制农业资源区划和区域规划,负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高校利用实验示范工作,关系到林区新农村建设。张常伟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以身作则,知难而进,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刻苦学习区划业务知识,认真开展区划业务工作。不断拓展农业区划范围,并将区划成果应用林区的项目建设中。
4年的时间里,他先后主持、参与完成了《神农架林区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方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神农架林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其中《神农架林区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批准,现已进入实施阶段。主持完成了《神农架林区中药材资源开发研究》、《神农架林区农业自然资源分析评价报告》、《神农架林区循环农业建设研究》等调研报告。在认真做好区划职能工作的同时,他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神农架林区农产品深加工、林区农业综合示范乡镇、小流域治理、污水、垃圾处理等100多个项目的前期咨询论证,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的争取和林区经济建设。
在规划和报告的编制过程中,张常伟以严谨、科学地态度对项目建设对神农架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对生态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项目自身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严肃认真的研究、分析。对生态环境保护可能造成影响的项目总想办法尽量找出合理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为全区的项目建设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就在他生命终结的前一个星期,为争取南水北调项目,领导安排他牵头负责组织编制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及上游地区(神农架林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他丝毫没有推辞,欣然接收了任务。因《规划》要求的时间紧、任务重,他就带领导规划专班放弃了休息日,加班加点工作。最终在一周内完成了编制任务,确保了上报时间。接着4月27日下午又同下谷乡的党委书记、乡长沈绍平同志一起研究下谷乡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工作刚刚结束,他就倒在了办公室。
锲而不舍,皇天不负有心人
张常伟为了工作从不讲面子、怕丢人,项目争取工作“有韧劲、有缠劲”,同事们开玩笑说他“夹着尾巴”在争取项目。
2006年的一天,刚到任不久的张常伟正在为了拓展我区农业资源实验区的实验范围,积极争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开展实验区建设而发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省水产局有专项扶持政策时,张常伟立刻想起了我区的齐口裂腹鱼和大鲵人工训养和繁殖实验项目,于是他马上动身赶赴武汉。到了省水产局,得知项目已经过了申报时限。张常伟没有灰心,连续三天,他每天去省水产局好几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讲述神农架的困难,省水产局的领导和专家终于被他的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同意让我区试一试。
项目有了眉目,下一步就是要趁热打铁,迅速编写上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随后的6天里,张常伟连续加班加点编写报告,经过不懈努力,一份40多页的报告被呈送到省水产局,最终获得通过并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支持,齐口裂腹鱼和大鲵人工训养、繁殖试验项目才得以在我区顺利开展。庆功宴上,从不沾酒的他也情不自禁端起了酒杯。
经常和张常伟同志一起出差的同事们都知道,在他的包里、口袋里永远只会有两样东西:一样是文件材料,另一样就是大大小小的各种药片。
直到张常伟去世前,他的同事们仅知道他患有高血压、胃病、风湿、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病,多年前曾得过肝炎。所以药不离身也就没有引起别人的在意。
他经常半开玩笑的说:我就是没有一副好身体。现在看来,与其说没有好身体,倒不如说是对自己身体的不爱惜。出差没规律、吃饭没规律,常年累月的加班熬夜,怕影响工作,生病了不去看医生,感觉不舒服了就随便吃点药。
2008年11月的一天,张常伟和同事一起去武汉争取一个项目,车快到兴山县时同事发现他的脸色不好,就劝说张常伟到兴山休息一下,而他始终说:“没事,老胃病,小问题,赶路吧”。看见张常伟实在难受,同事索性把车开到了兴山人民医院门口,要陪他去做个检查。张常伟死活不肯,最终还是磨不开答应去做检查,但有个条件:自己一个人,不要别人陪。几个小时后,张常伟下楼来,手中又多了一堆药瓶。“走吧,没事了,老毛病了”张常伟平淡的说。熟不知,就在这几个小时里,医生已在诊断书上明确的写道:建议住院观察治疗。
一身廉洁倡正气,两袖清风撒人间
认识张常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不争名、不贪利,为人正派,严于律已、宽于待人的人。作为一个单位的一把手,他始终做到纪律严明、作风严谨、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各项纪律,不以权谋私,带头厉行节约。单位的一切开支,均是在“阳光下操作”。
他生前对工作象火一样的热情,但是在生活上非常低调和平淡。这些年来,为了节约成本,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区划工作上、用在事业发展中,每次出差他总是住最便宜的旅馆,吃简单的盒饭,有时为了节约一夜住宿费、一顿饭钱,他经常分段赶班车连夜回家。单位有公务用车以后,他从不公车私用。病重期间,为了隐瞒真实病情,他只能悄悄地外出检查。今年3月去宜昌检查身体,他坚持乘班车往返。车票、食宿、药费从来没在单位报销过,我们甚至不知道他多少次这样一个人独来独往。
在纪律上对自己要求严格,但对单位建设和职工学习上他的投入却很“大气”。4年的时间里,他多方筹资,完成了办公自动化,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同时,他积极鼓励和支持同志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只要有机会,他就送工作人员出去学习考察,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使区划工作硬件和软件建设得到了显著改善。
区划办有一个水产养殖实验基地,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为了节约成本,能自己做事情的尽量自己动手。张常伟经常带领职工深入到实验基地义务劳动。冬季清洗实验基地养殖实验鱼池时,他总是不顾自己严重的风湿先下到冰冷、污水中,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在开展大鲵训养试验时,每到初夏时,他都利用业余时间打捞养殖饵料,经常晒得满脸通红。尤其是2008年,一场洪水把实验基地的引水渠道和围墙全部冲毁,污水进入了鱼塘,为了不让上百万元的资产被洪水冲走,他没有顾及自己糟糕的身体,他一边向上级汇报,一边亲自动手,组织人力开展恢复工作。一个多月中,他劳动、吃住在基地,直到把灾害损失恢复了才回家休息。
面对家人,他带着愧疚离开了
繁忙的工作,往往忽略了身边的亲人,身患重病后的张常伟觉察到了这些。也许是对妻子和孩子的愧疚,他总是想抽个空闲,为家人烧几个好菜或陪妻子散散步,和儿子聊聊天。他总是想用自己所剩无几的时间来弥补多年来对家人照顾不周,但无情的病魔还是没有能让他完成心愿。
生命弥留之际,他才想起,经常出差竟没有给妻子带一次像样的礼物;这么多年从未给儿子开过家长会;好久没有回家看望年迈的父亲;好久没有给母亲坟前添柱香了……太多太多的愧疚,太多太多的遗憾。此时的他已无力说话,也无从说起,只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到对亲人流露出的眷恋和不舍。
凌晨4时30分,“爸爸,你醒醒!爸爸,你快醒醒……”在病床前儿子的一声声撕声裂肺的呼唤声中,张常伟那颗顽强的心脏最终还是停止了跳动。带着对亲人的依依不舍,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对生活的无限渴望撒手人寰。
“你走了,走的那样匆忙,还来不及看上家人最后一眼,还来不及与朝夕相处的战友告别,也未能看到自己规划的蓝图变为现实,但8万神农架的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你!”
张常伟走了,一生正气,两袖清风。46岁的生命历程中,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没有感天动地的惊人壮举更没有名垂青史的丰功伟绩,但在他身后却树起了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他平凡而伟大、朴实而厚重的生命已升华为一缕忠魂,永远长眠在神农架的崇山峻岭之间,永远活在神农架人民的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