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起帆:我只是做了一名有出息的工人
发布日期:2012-10-29 15:59:29浏览次数: 字体:[ ]

    9月12日下午,上海市杨树浦路18号港务大厦。包起帆神采奕奕地坐在记者面前,一点不像熬了夜的样子。
  他是乘昨晚11点的航班从重庆回上海的,一大早就到公司参加会议。明天就是中秋节小长假了,许多事务要赶在节前完成,整整一上午,包起帆几乎连喝水的空隙都没有。
  “习惯了。”作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包起帆主要分管技术和基建工作,“走在路上”已成他生活的常态。
  偶尔得空,包起帆喜欢站在办公室窗前眺望不远处的黄浦江。在那里,记录着他的青春和激情、光荣与梦想、成就他“抓斗大王”美誉的上海港南浦港务公司,以及让他初尝企业管理者滋味的上海港龙吴港务公司,都依着这条江而建而生。
  如今,黄浦江依然奔流东去,但江两岸的人物风貌早已今非昔比。
  从1981年首次当选上海市劳动模范,到如今成为全国唯一的连续四届全国劳模、两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最初仅有初中文凭的码头装卸工,到如今在科技发明创新方面获奖无数的国家级专家、教授级高工……包起帆的每一步,都是中国工人伴随着祖国发展不断前进的生动印证。
  小有名气的技术革新能手
  “我感到无上的光荣,甚至有些不知所措。”27年后,说起第一次当选上海市劳动模范时的情景,包起帆语调平静,但依然难抑激动。
  那是1981年,上海市在文革结束后第二次评选劳动模范。时年30岁的包起帆是上海港南浦港务公司机修车间的机修工,专门负责修理码头上的起重机,因为先后搞成20多项技术革新,特别是发明了“变截面起升卷筒”延长钢丝绳寿命,仅此一项就为国家减少支出30多万元,一下子成了小有名气的技术革新能手,被推选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当时看着起重机钢丝绳磨损严重,每月要换三四根,心里着急,便想能否动动脑筋改一改。”经过反复琢磨,包起帆发明了“变截面起升卷筒”,安装后使起重机钢丝绳使用寿命延长了20倍。
  1980年9月17日,《文汇报》专门以“包起帆闹革新延长钢丝绳寿命”为题,介绍了他搞技术革新的故事。“那会儿,一个普通工人搞发明,还是个新鲜事。”包起帆说。
  其时,正值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改革开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让劳动者豪情万丈地投入到生产、学习之中。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论断的提出,让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科技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陈景润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激励着千万劳动者学习知识、投身科技实践。
  与此同时,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反映在劳动模范身上的时代精神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科技人员开始进入劳模行列,如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的蒋筑英、被誉为“中国式保尔”的航天专家罗健夫等,都先后被国务院专门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1979年,有关文件还对“劳模”和“先进”进行了理论概括——他们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能体现社会发展的方向。判断一个职工是不是模范,要看其在推动生产力方面是不是起了显著的作用,对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是做出了较大贡献。而评选劳模的九项具体指标中,第一项就是“对超额完成全国先进定额和计划指标有重大贡献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像包起帆这样在机修工的岗位上,却做出了科技人员一样贡献的优秀工人,被评上劳模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成了闻名遐迩的“抓斗大王”
  对包起帆来说,1981年的确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除了当选市劳模,已坚持四年半工半读的他,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起重运输专业毕业了。有了大学文凭,包起帆回到南浦港务公司工艺科当上了助理工程师,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久埋心头的制服“木老虎”的计划中去。
  多少年来,码头上装卸木材一直沿袭着笨重而又危险的手工操作法,先由工人下舱用钢丝绳捆扎,再用吊机起吊。由于每根原木重达几百斤,又圆又滑,起吊中随时可能下坠……“从我1968年进港工作到1981年的短短十几年,码头上死于木材装卸的就有11名职工,受伤职工多达546人次。”包起帆痛心地说。
  为研制出能让工人们安全作业的木材抓斗,包起帆白天黑夜都盯在码头上,最多的时候三天三夜没有脱鞋睡过觉,五天五夜没有回过家……
  “1981年10月,中国港口史上第一只用来卸大船的木材抓斗诞生了。包起帆发明的‘双索门机抓斗’,用两根起重索使抓斗顺利地打开和闭合,抓原木似老鹰抓小鸡,‘轻轻一抓就起来。’人木分离的目标实现了!木材装卸工的安全有保障了。”一篇报道包起帆事迹的通讯这样描写道。
  包起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83年发明了揿轮转轮式单索木材抓斗;1985年又发明了滑块式单索多瓣抓斗,取代了人力装卸生铁;1988年发明的异步启闭废钢块料抓手,则解决了废钢和大块物料的装卸难题……
  随着包起帆发明的各类抓斗三次获得国家发明奖,特别是不断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美国国际发明和新技术展览会等国际展览会上获得金奖、银奖,包起帆成了闻名遐迩的“抓斗大王”。
  “科技创新发明有它的内在规律,我很幸运地在抓斗研制上找到了门道。”在以科技工作者惯有的严谨解释成功原因的同时,包起帆也承认,日益增多的荣誉是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什么叫劳模,劳模就是时代挑选出来的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包起帆说,以前我搞革新并没有想着要去当劳模,可现在既然做了劳模,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有吃亏精神;就要在工作中走在前面,做得比别人好一点,否则会影响劳模在社会上的形象。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全社会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的时代,振兴中华、科技报国,科技型劳模最能体现时代的精神。”上海市总工会一位多年从事劳模评选和管理工作的老同志回忆说。
  从上海走向全国
  1989年的国庆,包起帆是在北京度过的——第一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的他,在这里接受国务院的隆重表彰。
  “这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又一次肯定。只有干得更好,才能对得起这么高的荣誉。”其实,有如此感慨的岂止包起帆?!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此次大会是全国劳模表彰工作走向规范化的一个节点:
  其一,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从此有了固定的程式和名称——5年一届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其二,劳模评选标准有了“统一说法”。国务院于当年4月颁布的《关于召开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当选全国劳模的9条指标。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一劳模评选标准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最为突出的,就是把在发展企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的贡献摆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评模标准的变化,带来的是劳模结构大变化。虽然1989年全国劳模大会筹委会同时做出硬性规定:在各地评选的人员比例中,一线工人不得少于32%,但实际上劳模中领导和管理者的人数仍然大大增加。
  在包起帆的记忆里,那一年全国劳模中厂长、经理的确不少,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劳模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有没有资格当劳模,不应过于强调身份、岗位,关键看两点,一是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作用有多大,二是人品和道德素养能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包起帆说。
  虽然那会儿还只是一个科技人员,更不会想到多年后自己也以领导和企业管理者的身份跻身全国劳模行列,但包起帆说,他打一开始就这么看劳模标准的,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名字出现在共和国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包起帆的理性,还体现在他能很快从巨大的荣誉感中走出来:“给你劳模称号,只能说明在此之前你干得不错,并不等于以后你就能做得比别人好。”
  从北京回到上海后,包起帆又一头扑进他的抓斗研制中去了。短短几年里,他又相继发明了“液压电动抓斗”、“无线遥控散货抓斗”、“防漏散货抓斗”等,并在国际上获得越来越多的奖项。
  20世纪最后一个十年,是在全国各路人马一片“下海”声中到来的。包起帆也“潮”了一回:1993年,经上海市职工技协批准、隶属南浦港务公司工会的上海起帆科技开发公司成立了。初次“探海”,包起帆不仅把自己的名字作为金字招牌贡献出去,还出任执行董事,不过,他开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自己对公司经营有绝对的控制力,二是不拿分文报酬。
  “我一直认为,科研成果是国家的财富,而不是个人的资本。把一只脚踩到‘海’里去,就是想通过市场经济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推销出去,为国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起帆说。
  结果,公司的成立使包起帆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更有效推销。有人测算,他发明的各式抓斗、工索具技术在港口、林场、冶金、矿山和建筑等行业200多个单位推广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至少在4亿元以上。同时,包起帆的做法也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迷失方向,树立了一个生动的“航标”。
  1993年10月26日,交通部、全国总工会和中国公路运输工会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国交通系统开展向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同志学习的决定》,肯定了包起帆“不仅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从事经济活动,为国家、企业创造了大量财富,而且坚持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之后不久,中宣部、交通部又于1994年3月2日专门为包起帆联合举办了“新时期创业精神报告会”,同时在偌大的军事博物馆举办了“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先进事迹展览”。中央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就此进行集中报道,掀起了包起帆事迹宣传的第一个全国高潮。
  令包起帆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竟然出现在共和国总理1995年3月5日向全国两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个领域各个地区都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自学成才、有多项发明创造的工程师包起帆同志……都是学习的榜样。”
  一个多月后,包起帆再度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又一次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2500多名职工看着我,我怎么能双手一摊,束手无策呢?”
  1996年4月,正是江南春暖花开的时节,但包起帆显然没心思欣赏。上级刚刚调他到龙吴港务公司当经理。
  “当时很多人持怀疑态度,大家觉得包起帆搞搞抓斗还可以,但要管理这么大的公司谈何容易。”包起帆回忆说。
  的确,虽然此时包起帆在南浦港务公司已当上技术副经理,但能否独当一面挑起企业当家人的担子,还要打个问号。更何况,龙吴港务公司当时处境极为困难——尽管国家投资了4个多亿,但因码头在黄浦江上游,货船从长江口到龙吴码头要逆水上行6个小时,出于成本考虑,很多公司不愿将船靠泊在这里。没有船到港作业,一天光成本就要空耗30多万元!
  其实,在当时像龙吴港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人们面对的是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组织上把投资这么大的企业交给我,2500多名职工看着我,我怎么能双手一摊,束手无策呢?”尽管急得团团转,但包起帆始终坚信一点,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有创新的精神,关键是找准方向。他拿出研制抓斗的劲头研究港口发展趋势,认定了杂货集装箱化的方向,决心另辟新路改做内贸集装箱。
  当时,中国水运内贸标准集装箱是个空白,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历尽艰辛,龙吴公司的大胆改革最终得到了交通部和港航单位的支持。
  1996年12月15日,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诞生了!尽管首航的一条36标箱的“丰顺号”只装了4个重箱、6个轻箱,却搞活了龙吴码头!该港口年吞吐量很快从原来的250万吨发展到2000多万吨,再加上包起帆又适时推进了一系列改革,企业迅速摆脱了困境。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港口物流新理念,还以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带动了整个内贸集装箱产业的大发展。迄今,内贸标准集装箱已遍布全国50多个港口,吞吐量突破2600万标箱。包起帆也由此被称为“引发中国内贸水运工艺重大变革的开拓者”。
  1999年,“全国交通系统创建文明行业经验交流会”在青岛召开,龙吴港经验和包起帆事迹被交通部隆重推出。
  一年后,在企业老总岗位上做出比搞抓斗更大贡献的包起帆,第三次当选全国劳模,光荣地出席了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一步一步向国际一流的物流专家“转身”
  2005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公众关注度最高的一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
  这一年,包起帆第四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此时,他已经是厅局级的市管干部。他的当选,经过了最高规格的特批程序。
  “包起帆依然是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在国际上拿回许多科技发明金奖,那是真家伙。”上海市总工会经济部原副部长唐维生说,尽管包起帆已经是大企业集团的领导,但对他当选全国劳模,大家都是认可的。
  2001年,包起帆调到上海港务局任分管技术的副局长;2003年,上海港务局改制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包起帆任副总裁。
  “劳模一定要与时俱进。你的工作岗位会有变化,但进取的精神、创新的热情不能变。只有这样,才能做得比别人好一点。”对包起帆来说,职务升迁的最大意义是他创新的天地更宽了。
  这位昔日的“抓斗大王”,正一步一步向国际一流的物流专家“转身”:
  2001年,他主持了上海港“集装箱智能化管理技术研究”,首次提出用智能模糊技术来实现集装箱码头机械全场自动调度和集装箱同倍位装卸以及码头集装箱多级优化管理系统,用数字化、智能化来提升港口的核心竞争力,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2003年,他主持了“现代集装箱码头建设集成与创新技术研究”,提出了用虚拟技术来建立码头仿真模型和新型集装箱港区功能横断面布置模式等创新理念,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2004年,他主持了上海市科委“现代集装箱物流与装备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和国家“863”计划子课题“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研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带有集装箱电子标签的商业运营的集装箱班轮示范航线,被国外专家誉为“这是一场改变人类运输方式的革命”;
  ……
  2006年5月9日,包起帆迎来了他30年创新发明生涯最辉煌的时刻:凭着集装箱电子标签装置等引领港口作业智能化、自动化的发明,他一举夺得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4项金奖,成为这个国际发明界最权威的展会105年来一次获奖最多的人!
  2006年8月,全总、科技部、交通部联合作出《关于在全国职工中开展向包起帆同志学习的决定》,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包起帆同志科技创新先进事迹报告会。
  更令包起帆自豪的是,如今的上海港已跻身世界大港行列,2007年货物吞吐量达5.6亿吨,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600万标准箱,跃居世界第二。
  “包起帆能够走到今天,在某种意义上是时代成就了他,是上海港成就了他。”唐维生说,如果港口码头作业还停留在人拉肩扛时代,如果不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提出要建设航运中心,如果没有近些年来上海港的飞速发展,也不可能有包起帆后来的事业天空。
  “我的成长经历,就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工人在改革开放旗帜下成长起来的一个缩影。”包起帆说自己很幸运,因为赶上了一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好时代,才能从本职岗位出发,从小改小革起步,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所以,我可以不是硕士生、研究生的榜样,但一定是工人们可以仿效的人。”
  “其实,劳模标准的悄然变化,实际上也引领着工人阶级的前进方向。”在上海市总工会看来,对整个社会来说,包起帆成长经历的最大意义不是抓斗、不是港口物流,而是其作为劳模的激励作用、示范效应,给了人们启示和信心:只要努力,做工人同样能有大出息。
  临别时,包起帆给了记者一张名片。记者注意到,这张中英文对照的名片背面,印着包起帆的社会职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共10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我是从装卸工开始发愤努力的,当时只想做一名有出息的工人。即便现在有了很多‘头衔’,其实只是做了一名有出息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