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先进事迹 | ||
|
||
郭凤莲,女,汉族,1947年1月生,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人,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11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现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山西省妇联巡视员,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大寨集团董事长。
作为大寨的当家人、大寨的灵魂,她有着坚强的党性原则,牢固的为人民服务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她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无论是在学大寨时期的过去,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都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因职务的升迁而丢失劳动者的本色,也没有因环境的变化而丢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她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留下了求真务实的美好形象,留下了有口皆碑的工作业绩,因而也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并获得一次次殊荣。先后获得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女企业家、“以企带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企业家、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并荣获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绿化奖章”证书。 尽管郭凤莲在人生的旅途上一串串荣誉纷至沓来,尽管郭凤莲已由一名普通的劳动者而成长为享誉国内外的名人,但她没有居功自傲,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勇敢去博击改革开放的潮头。 一、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营造改革发展的氛围 大寨曾经是举世瞩目的地方,六、七十年代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农村掀起了新一轮改革的浪潮,党中央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定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政策,使中国的农村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千万元村百万元户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当时的大寨由于种种原因,在发展的道路上明显落后于时代的节拍,仍然囿于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耕种着七百亩耕地,经营着一座年产一万吨的煤矿,全村每年的总收入只有27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735元,集体经济没有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也是白纸一张,村里死气沉沉,村民情绪低落。 在时代呼唤大寨发展,形势要求大寨前进的压力面前,郭凤莲冲返大寨,挑起了大寨当家人的重担。九十年代初期,中央领导相继视察大寨,既给予大寨极大的关怀和支持,又给予郭凤莲莫大的鼓励和勇气。开弓没有回头箭,领导的嘱托和村民的期盼使她坚定了发展大寨,再铸辉煌的决心和信心。她采取了“一看二改三干”三步走的方略,适应市场经济,营造发展氛围,使大寨人认识到:大寨人既然能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用自己的双手谱写战天斗地的英雄诗篇,就一定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以自己的智慧创造改革开放的不朽业绩。看,使大寨人开了眼界,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改,使大寨人换了脑筋,摒弃了旧的观念;干,使大寨人有了信心,感受到希望的曙光。从九二年到九四年,短短两年时间里,在郭凤莲的率领下,大寨这个旧时代的典型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农业到了户,工业起了步,第三产业开了路,发展大寨的良好氛围形成了。 二、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大力兴办实业 大寨的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民收入要增加,如果仅在700亩耕地里淘金,那只能是望洋兴叹,缘木求渔。对此郭凤莲已从全国先进农村的经验中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可是面对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窘境,如何去开拓,从何处下手,的确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家庭成员为她担忧,大寨群众为她着急,然而郭凤莲却在这个大寨历史上的转折关头,遇事不慌,心平气和,策划出九五期间大寨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出企业家的胆识和魄力。 ——打破固步自封,走出去,请进来 封闭、保守是发展的大敌,坐井观天只能使自己停滞不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大寨八十年代的写照。要发展,就得走出大寨,走出娘子关,郭凤莲深悟这个道理。为此她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并制定优惠政策,筑巢引凤。首先,派出部分干部、群众到山东、江苏、天津、北京等地学习取经,一住三个月,既学管理,又学技术。其次,大力引进设备、人才,尝试着发展村办企业。第三,广泛利用新闻媒体,报道大寨,宣传大寨,三管齐下,为发展造势。虽然经历了多次失败,但村办企业在大寨发展起来了,九二年组建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先后建成了大寨中策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寨酒业有限公司,大寨发运站,大寨森林公园,联合兴建了山西大寨农牧公司、养殖基地,山西大寨饮品公司,大寨投资公司,大寨新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等八个企业。从此,大寨群众观念大转变、产业结构大调整、集体经济大发展、群众生活大提高、生态环境大改变、大寨踏上了快速发展的经济轨道,生产、生活、生态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充分挖掘优势,用名牌创名牌名牌是市场经济的衍生物,也是每个企业家追逐的目标。名牌战略就是效益战略。在名牌战中,大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寨是名地,郭凤莲是名人,名人名地的有机结合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也是经济腾飞的最佳载体。郭凤莲深谙这个道理并巧妙地利用了这个优势,如开发大寨旅游业就是挖掘名牌的最好见证。历史上,大寨曾荟萃了众多的中外名人,虎头山也曾经是人们向往朝圣的地方,利用这些优势,郭凤莲开发了虎头山森林公园旅游业。连续几年,她从集体积累中拿出近千万元资金投向虎头山,兴建展览馆,纪念亭,铺通旅游路,大面积植树、种花、美化环境,使昔日光秃秃的虎头山亭台相映,绿树成荫,营造成环境优雅的旅游胜地,与此相配套,餐饮业、服务业、小商经销业业应运而生。从九六年到二00八年底,虎头山接待游客累计200余万人次,旅游业收入累计2500多万元,成为大寨经济新的亮点。大寨核桃露在短短的几年内,一举成为国内领先的健康饮品,荣获中国市场饮料健康价值(五颗星)顶级桂冠,直至目前核桃露、黄金饼、面粉、系列酒等十多种大寨牌产品走出了娘子关,行销省内外,既利用了名牌,又创出了名牌。2008年大寨全村经济总收入达2.6亿元,人均纯收入8000元,上缴税金1791.4万元,连续十一年位居昔阳县纳税第一村。发展是无止境的,郭凤莲说:“大寨还要向先进单位学习,大胆开放、锐意改革,把大寨品牌做大做强,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三、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促使农产品换代升级 农业是大寨的立村之本,也是大寨的传统产业,虽然大寨的农业收入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农业的地位却始终没有改变。当然,如果沿袭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不但农业无法发展,而且还会萎缩,必须引入现代农业观念,向高、精、尖进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郭凤莲带领大寨人,坚持科技兴农的战略,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建设了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园区不仅局限于大寨村,还覆盖了与大寨毗邻的武家坪,留庄,高家岭,金石坡等村,园区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展到20平方公里,这既是她发展高科技农业的宗旨,也是她帮助扶持周边地区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近几年,郭凤莲想方设法引进资金,用于科技园区的建设,目前已完成了大寨村团结沟塘坝工程,为金石坡村铺设了3华里长的地下引水管道,为武家坪村建起了蓄水1500方的水池,为留庄、武家坪村建起日光节能温室30个,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园区建设使农民既看到科技带来的实惠,也感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更体会到郭凤莲致富不忘众乡亲的情结。2005年她把自己家里多年积蓄的六万元钱捐给偏僻的三个农村,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去冬今春的冰冻、地震灾害中,她积极投入赈灾活动中,先后给灾区人民捐赠现金28000元。郭凤莲说,祖国是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每个人都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社会职责,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集体服务功能 郭凤莲带领大寨村的一班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兴办实业发展经济,而且改善条件,强化服务,村里先后铺通了村口至虎头山2.5公里的柏油路面,硬化了全村街道,新建了村委会大楼、大寨工贸大楼、大寨小学,开辟了虎头山旅游区,完成了大寨展览馆的建设,整修了陈永贵墓。近年来,仅在水利工程项目中投资达900多万元,先后兴建了塘坝工程,并兴建四个蓄水池,总储量9000立方米,铺设地下水管道7000多米,改造引水区9公里,解决了大寨人畜吃水和工农业用水的困难,结束了大寨缺水的历史。98年以来,还统一规化,为村民修建别墅驻宅,安置村民90户。在此项建筑投资方面,采取的办法是个人集资40%,集体补贴60%,家家住上二层小楼,户户接上了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1993年开始实施村民养老金制度,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取200元,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300元,实现了老有所养。同时入学儿童免除了学杂费,大学生每年享有奖学金1000元。2008年为全体村民解决了医疗保险,这样为民服务方面就实现了五个有和三个不,即:小有教(从幼儿到小学免费上学),老有靠(实行养老保险金制度),烧有包(煤炭由集体供给),病有报(实行医疗保险金制度),考有奖(凡考入大中专的学生集体发给奖学金),和吃水不用吊(自来水),运输不用挑(集体提供车辆运肥拉秋),看病不用跑(村有医疗保健站)。 五、突出传统教育,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郭凤莲同志作为村党总支书记,还特别注重党组织自身建设。她一方面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策理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传统精神和民主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一方面投资组建了党的政策业余宣传队,制定了党内若干规章制度,使党组织建设趋于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她为首的“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锐意改革,与时俱进,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密切干群关系,增强支部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头等大事去抓。村里没有打架,赌博等坏风气,也没有从事迷信活动和法轮功的人和事。如今的大寨,环境优美,村民富裕,一派文明和谐新景象。从而大寨村党总支也先后于1996年7月、2001年7月和2006年6月先后被中组部命名为“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郭凤莲同志作为大寨的当家人,在适应市场经济,建设新大寨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为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她还积极为发展昔阳经济出谋划策,为全县工作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办了许多实事,为推动昔阳县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她以致富大寨人为已任,发扬老一辈大寨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抛开家庭,一心扑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受到了全村干部群众的一致称道,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