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来,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信念、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扎根山区,情系群众,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南茶北移的试验推广,使商南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山区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她,是共产党员的典型,是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她就是高级农艺师、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经理、茶业站党支部书记、站长张淑珍。
——题记
当你坐汽车穿过312国道,或者乘火车经西合铁路路过中国西部北纬33度以北的陕西省商南县,满目青翠的茶山使你不能不感到惊奇:昔日的荒山秃岭间,现在到处是郁郁葱葱、连绵不绝的茶园。这里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北端的产茶区,新兴茶园面积8.8万亩,年产茶叶120万公斤,产值超过8000万元,茶园成了当地群众的聚宝盆,茶树成了百姓的摇钱树,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为了商南茶叶产业发展,优秀共产党员张淑珍扎根山区,已经奔波了45年,从进山时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年近古稀的银发老人。如今,她每天仍穿梭在试验田、茶山、茶场和茶农之间…….
这样一次选择 让她为所钟情的事业终生付出
“进了商洛山,两眼泪不干。想出商洛山,难于上青天。”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给陕南商洛山区编的顺口溜。
如果历史的镜头能够回放,那么,45年前的1961年盛夏7月某一天,骄阳似火,商南县城,两个满身旅尘的青年从突突突的拖拉机上下来,背着简单的行李到处打听县林业站的地址,他们就是刚刚从西北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张淑珍、焦向东。此前,他们从商县坐上拖拉机已在长坪公路上颠簸了两天。这一年,张淑珍刚刚24岁。从到达商南县的这一天起,张淑珍像神奇的茶树一样,深深地扎根于陕东南这个边陲小县,开始了毕生的事业。
让岁月再往前追溯69年,1937年,张淑珍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地区太康县一个小山村,那里常遭水灾,土地盐碱化程度十分严重,到处白茫茫一片。张淑珍一岁多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母亲带着她兄妹5人,逃荒要饭,四处漂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送张淑珍上了学。1957年,抱着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想法,她考取了西北农学院。1961年,24岁的张淑珍以优异成绩从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毕业。当时,组织上分配她到省林业厅楼观台苗圃工作,那里是培养林业科学家的摇篮,不论是生活条件还是科研环境都非常好,但张淑珍经过深思熟虑,还是放弃了优越的条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决然地向组织提出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此同时,张淑珍的未婚夫焦向东分配去向已经定在省委农工部,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焦向东后,两个热血青年的心不谋而合,决意要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很快,组织上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分配他俩到秦岭东南麓的商南县工作。
六七十年代,商南县群众生活很困难,群众“住的茅草房,穿的破衣裳,晚上溜光炕,柜里没有粮。”刚来商南工作那年,张淑珍到原两岔河公社油坪沟大队搞多种经营调查,这一搞就是一个月,当时住在一位刘姓大娘家,吃饭时只有酸洋芋浆巴糊汤,酸得让人直掉眼泪,下饭的是一碗少盐缺油的酸菜,大娘不忍心让城里来的干部也遭这样的罪,就从屋里拿出两个鸡蛋想去换点盐钱,但被张淑珍拦住了。自己吃几天都受不了,而山区群众常年累月就过着这样的生活!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张淑珍的心,作为一位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她决心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改变群众的贫困面貌,造福人民。
1962年,张淑珍在商南县二道河苗圃开始了树种引进试验,这里有17亩地,她专门留出来1亩地作引种林木种苗试验,引进南北各地的树种,以选育出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试验第一年时,杨树活了,桉树、茶树却死了。死了再栽,结果桉树还是死了,茶树却活了。从茶树籽发芽破土到露出细小的嫩芽,张淑珍像照料婴孩一般精心呵护着这片绿色的希望,当茶树苗长成茁壮的幼树时,张淑珍开始将育好的茶树苗移栽到山坡上,但不久,移栽的茶树却成片成片的死去。1964年,再次移栽700株茶树苗,依然没有成活。
1970年,陕西省在南郑县召开茶叶生产现场会,张淑珍把这一问题提到会议上研讨,在土壤分析时,有专家提出商南县境内土壤的石灰质分布问题,令张淑珍的思路豁然开朗,会议一结束,她立即返回商南作土壤分析化验,结果是这里土壤的石灰质含量过高,于是,弱化土壤钙含量成为横亘在张淑珍面前的又一个难关,通过反复试验,她提出了“避钙就酸”的茶园发展思路,接着,她又把移栽改为直播,当年在茶坊茶场直播的1亩茶树获得成功,群众照着她教的办法搞,再也没有出现过茶树大批死亡的情况。据茶叶栽培专业书籍记载,自古以来,茶叶只能生长在北纬33度以南,而商南位于北纬33度6分到33度44分之间,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商南县茶叶产业规模化发展,将茶叶种植地向北推进了300多公里,改写了茶叶栽培学传统理论。
也是在1970年,张淑珍从二道河苗圃试验的2分地的茶树上采了3斤8两茶叶,用煮饭的铁锅炒制后分成38包,分送给有关人员品尝,喝惯了陈茶的人尝了后说:“什么商南茶,一股青草味。”而县上主要领导则说:“那不是青草味,是清香味!”这件事更加坚定了张淑珍南茶北移的决心和信心。1972年,全国茶叶会议在湖南省桃江县召开,这次会议使张淑珍大开眼界,她将桃江和上王的经验向县上领导汇报后,得到县上的高度重视,并组织40多人到桃江取经,当年,商南县新植茶树2000亩。1975年,商南县茶业站向国家交售茶叶250公斤。从此,商南县结束了不产茶的历史,有了自己的茶叶。
这样一项创举 让茶叶产业“变掌为拳”
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开,经历过那个“瓜菜半年粮”的年代的群众,深知粮食对于农民来说,有多么重要!责任田分到户后,商南一些地方开始把茶园划成小块,分给各家各户。当时的水沟公社2500亩茶园分到户后,毁茶种粮像风暴一样席卷了多年来精心培育的茶园。当张淑珍听到消息跑去阻拦时,昔日的茶园里,被挖掉的茶树堆得小山似的,在太阳底下泛着白光。群众对茶叶发展的认识不足,如果分到各家各户,势必形成毁树种粮的风潮,十几年的努力将付诸东流。张淑珍立即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报告报给有关领导,结果,县上及时采纳了她的意见,决定集体茶园实行承包经营,不能分到户,这样,避免了茶叶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劫难。
茶叶卖出去了是宝,卖不出去就是草。上世纪80年代初期,商南县各乡村茶场3000多亩茶园已进入丰产期,另有4000多亩茶园也即将开始采摘。但在当时,茶叶销售一直延续着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老路,国家统一定价,供销社统一经营,由于产销不能见面,加之管理制度脱离实际,直接影响着茶叶的发展。1984年11月份,张淑珍到地区办事,地区供销社的同志见到她后抱怨说,供销社收的1万公斤茶叶连1斤都没卖出去,希望商南茶叶站能够收回。于是张淑珍咬咬牙以原价的一半将这批茶叶收回茶叶站,经过复制加工、分级包装后,试着推销,仅用了两周时间,1万公斤茶叶销售一空,除去成本,还净赚了5000元。这件事给了张淑珍一个新的启示,如果成立一个茶叶销售公司,把农户的茶叶组织起来直接面对市场,不就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利于茶叶产业的发展吗?也就在这一年,国家实行新的茶叶销售政策,放开了茶叶经营权。1985年3月,茶叶站召开的厂长经理会上,张淑珍把成立茶叶联营公司的想法告诉了大家,想听听各个茶场的意见,很快36份要求加入茶叶销售公司的申请书接踵而来。随后,产、供、销一体化的“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宣告成立。1992年,她又大胆创新,率先把茶业站由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性质,开创了“公司+茶场+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它由茶农种茶,茶场初制加工,联营公司精选、包装、销售。同时,联营公司还负责茶农的技术服务,物资供应,茶场建立等业务。实践证明,这种“公司+茶场+农户”的经营模式是具有前瞻性的创举,后来,当全国和陕西省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时,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的这种经营模式已经运行了整整十年。它把一个个茶场联结为具有竞争力的一个整体,同一个品牌闯市场,同一个标准搞生产,同一个渠道跑销售,使商南茶由松散的“手掌”成为一个抱紧的“拳头”,从而拉长了产业链,实现了生产经营上的规模效益,有效地规避了市场风险,赢得了零散的个体经营所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联营公司当年实现营业额11万元、利润两万元。2002年,茶农和茶叶企业又自发联合,成立了商南县茶叶协会,现在已拥有会员1172个。行业协会的成立,为进一步规范商南县茶叶经营,服务广大茶农,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与商南县茶叶公司联营的茶场达100多个,全县有茶园面积8.8万亩,年产茶叶120万公斤,初制茶场120多个,个体茶农4000多户,茶叶分布全县14个乡镇116个行政村,2005年全县茶叶产值达8000多万元,仅茶叶一项茶区年人均收入400多元,有些村人均收入超过了1000元,许多贫困户靠种茶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茶叶精加工能力迅速扩大,总资产由原来的50多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崭新的综合大楼拔地而起。茶叶联营公司也建立了统一生产计划,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定价收购,统一系列加工,统一包装销售,利润按比例分成的经营管理体制。各茶场和种茶大户自愿联合,独立核算,融技术服务、物资供应、基地建设、复制加工及茶叶营销为一体。形成了科、工、贸相结合,“联营公司+协会+茶场+农户”紧密相连的茶叶产业化发展格局。
这样一种品牌 让十多万群众脱贫致富
相对于南方,商南县属半干旱性气候,茶叶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利于积累养分,且无污染。这正是商南能够生产优质茶的条件,但如何借助这种优势把可能性变成产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张淑珍就开始了新产品的研制,时至今日,她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歇。
1976年,张淑珍在外省考察茶叶加工技术时,看到外地茶场炒制茶叶已经用上了机械,既节省了人力,又保证了茶叶品质,她就在现场用牙膏盒做了个机械炒炉的模型,回到商南后花800元请县机械厂照着样子加工了一台,让茶坊茶场试用,效果还真不错。此后,各个茶场又从浙江等地陆续购进不少茶叶加工机械,商南县茶叶生产开始从手工作坊走向了机械化,为后来全县茶叶生产上规模铺平了道路。
1982年,当商南炒青在市场上热销的时候,张淑珍带领一班人开始着手研制高档毛尖茶,张淑珍从茶树籽播种到茶叶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事必躬亲,一丝不苟。收获季节,她头顶烈日钻进茶园,亲自采摘,以身施教;炮制时刻,她站在高温炉前,亲手操作。她以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为样本,以半烘半炒工艺加工,经过4年的反复试验,1986年,终于研制出韵味久长,浓香四溢的商南毛尖,取好水好茶出自商南之意取名为“商南泉茗”。当年的鉴定会上,专家们给香气打了满分,并总结出“汤绿耐泡、滋味浓厚,回味甘甜,香气清高”的特点,著名茶叶专家、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欣然命笔为商南泉茗题写了“茶香溢商洛,泉茗先为佳”的条幅。1992年6月,商南泉茗喜获“陆羽杯”大奖,1995年10月,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注册的“双山”牌商标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就这样,“商南珍眉”“商南富硒”等一个又一个茶叶新产品陆续上市了,商南茶的品牌渐渐在市场上叫响。
2000年,当新世纪的曙光照亮商洛山的沟沟峁峁时,张淑珍和刘宝柱、白乃利等技术人员一起又开始研制高档茶新品种。一开始,他们把目标定在了研制“商南银珠”,但试验多次后,茶叶嫩芽上的白毫还是没法保留下来,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开始研制扁形茶——商南仙茗。经过两年的试制,2002年,芳香四溢的“商南仙茗”终于上市,当即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销售一路走高,“商南仙茗”在2004年的全省茶叶博览会评比中取得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取得成功的张淑珍并没有停歇脚步,她又组织人力开始乌龙茶的研发工作。与绿茶不同,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对嫩叶采摘的要求高,制作工艺十分严格,从2003年到2005年,她连续3年派出厂里的技术骨干到福建安溪学习乌龙茶制作技术,并通过西安一个代理商,邀请台湾制茶专家到商南进行现场指导。制乌龙茶对青叶采摘要求严格,她冒着酷暑高温,亲自到茶园指导采摘茶叶。在试制过程中,没有摇青机,她就找到富水镇一个篾匠编个园桶型的竹筐,搞手工摇青;没有打包机,就用棉布缝成袋子代替,胳膊摇肿了,腿也累麻了,但她始终坚持在研制工作第一线,2005年秋季,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首次生产的1500公斤乌龙茶一上市,便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很快销售一空。
如今,当商南茶在市场上成为知名品牌时,已年近古稀的张淑珍依然进茶园,抓管理;跑市场,抓销售;搞开发,创名牌。她开发建设无性系茶园和知名品牌,不断提高商南茶叶的经济效益,使商南茶发展到了4个系列30多个产品,平均两年提高一个等级,前不久,她新研制开发的高档商务袋泡茶和普通袋泡茶开始上市了。如今,她又带领一班人搞起了“三尖茶”的研究开发,在凤凰尖等高海拔地区试验高山云雾茶种植,引进试验安吉白茶种植,大力发展有机茶,在一些交通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建设观光茶园,让游客采茶、制茶、品茶,唱茶歌,看茶道表演......
早在1999年,张淑珍又开始实验栽培无性系良种茶叶,品种主要有龙井43、平阳特早、福鼎大毫、翠峰、迎霜等,使商南茶叶在技术创新方面又迈进了可喜的一步。目前,商南县把“十一五”作为茶叶发展的关键时期,计划到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18万亩,其中无性系茶园2万亩,配套建设茶叶初制厂300个,茶叶产量达到285万公斤,产值达3.9亿元,通过茶叶产业,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650元。
这样一种称呼 是对她人生最好的诠释
为了茶叶,张淑珍一次又一次放弃了调往外地的机会,死心踏地在商洛山安家落户;为了茶叶,母亲病危时,妹妹连发三次电报,她却因丰产茶园试验忙得没能回苏州探母......
经过多少个春夏秋冬,荒山开垦出来了,茶园发展起来了,而张淑珍却病倒了!1990年10月,这位“商南人民的功臣”却不幸患上了右卵巢浆液性囊腺癌,要去西安进行手术治疗。消息不胫而走,地、县领导来了,亲朋好友来了,乡下的茶农也来了。临行前,她对前来送行的人说:“我这辈子啥事也没干成,只搞了个茶叶,这一去,也许不能回来了,希望大家同心协力把茶叶事业搞好,茶叶发展了,我就放心了......”在西安治疗期间,张淑珍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但在病床上,她一心牵挂着商南的茶叶事业,本该做8到12个疗程的化疗,可她只做了6个疗程。1991年4月,正值春茶采摘期,从西安化疗回来的第二天,张淑珍在茶叶站职工的搀扶下,又艰难地爬上了茶坊茶场。
在丈夫的精心照料下,张淑珍坚强地战胜了病魔,又踏上了绿色的征途。然而,病魔又将罪恶的“黑手”伸向了她的丈夫焦向东,1994年夏,一直支持张淑珍发展茶叶事业、支持她改革创新的焦向东不幸去世,面对这次沉重的打击,张淑珍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眠之夜。但她强忍着悲痛,把对老焦的思念化做无穷的力量,又一头扎进她“种一片茶叶,富一方百姓”的事业中。
为了商南茶叶的发展,张淑珍全身心地投入到试验、科研和推广工作中,在广大群众的心目中树立起高高的丰碑。在商南茶乡,年轻人见了张淑珍尊敬地叫“张奶奶”,而中年人则亲切称她“张姨”。她把群众的事就当成自家的事,全力帮助群众克服困难。富水镇黑漆河村四组村民何桂英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张姨当年免费给她提供茶树种子,帮助她建起6间厂房,购置了制茶机械。1992年春天,当茶园刚进入采摘期时,何桂英的丈夫却突然去世,一时间失去了顶梁柱,面对一家老小,何桂英动了放弃经营茶场的念头,但整天忙于茶叶的张淑珍三天两头上门看她,劝她坚持把茶园搞下去,并从茶坊茶场抽来最好的技术人员,帮助她搞茶园管理、茶叶加工,5年之后,何桂英不但还清了所有的外债,还盖起了4间两层楼房,如今,何桂英的两个孩子上了大学,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如果没有张姨,我现在的日子还不知该咋过呀!”提起这些往事,何桂英感激地说。
张淑珍对茶农是这样,对其他群众也是这样。富水镇谢家店村6组有位81岁的孤寡老人,叫刘兴旺,这些年,张淑珍从没忘记过这位老人,给他送些衣服、鞋子,快过中秋节了,她还给老人送来了月饼和大米,就连老人盖的被子也是张淑珍亲手送的。在商南县,该种地时,如果哪户茶农没钱买化肥,或者是该采茶叶时手头紧,给张淑珍说一声,就能直接到茶叶联营公司借到钱。为了商南茶叶产业的发展,张淑珍从未让满怀希望的茶农失望过。同时,张淑珍还接济着一些困难群众和贫困大学生。当地群众说,张奶奶这些年做的好事善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蓝天飞来绿凤凰,荒山秃岭换新妆,南茶北移40年,心血酿成商南茶。”这首在商南县广为传唱的茶歌道出了人们对张淑珍的崇敬之情,也唱出了张淑珍为商南茶叶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张淑珍同志参加工作45年来,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信念,致力于南茶北移的试验推广,逐步使商南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山区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张淑珍同志先后当选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科技协会优秀科普工作者,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等130多项荣誉称号和奖励。今年“七一”前夕,市委决定,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向张淑珍同志学习活动,以大力弘扬张淑珍同志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深化“商山深处党旗红”党建主题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的突破发展。张淑珍把毕生精力贡献在南茶北移的引进、试验、生产、推广工作中,使商南县山区千千万万的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人民不会忘记她,党和政府更不会忘记她。
今年3月30日,深入商洛考察的时任陕西省省长陈德铭来到商南县,和张淑珍一起登上正在采摘过程中的富水镇谢家店茶园,谈起了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得知商南县开始在现有绿茶基础上开发青茶,带动当地茶叶产量成倍增加、茶农收入直线上升后,陈德铭动情地对张淑珍说:“作为茶叶方面的专家,您为陕西茶叶发展奉献了一生心血,使原来不产茶的商南县成为了‘中国茶叶之乡’。相信在您的继续指导下,我省会结合气候、土壤、降水的实际情况,引进更多适合条件的新茶树、产生更多新的茶叶品种,带动陕南茶产业的进一步壮大,为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市委书记魏民洲说:“张淑珍同志是共产党员的榜样,是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群众说:“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
是的,在商山深处——
有这样一株茶树,为了党的事业,她依然决然地扎根在深山更深处。 有这样一个声音,“我是党员!”为了群众的利益,从不叫苦。
有这样一种脚步,45年来,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永不停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