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群众的笑脸
发布日期:2012-10-29 15:59:46浏览次数: 字体:[ ]

——记北京市昌平区纪委常委沈长瑞 他是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十大标兵之一。 也许,数字是枯燥的,但这些数字却真实地记录着他的工作历程:1994年至今,他共阅批信访举报6814件,接待来访2671人次,参与查处信访案件564件,起草案件调查报告552份,到基层单位讲党课295次…… 这些数字不仅饱含着辛勤的汗水,更浸润着他对百姓的一片真情。 2004年3月6日,对北京市昌平区土沟村的陶道庆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 这天一大早,小汤山镇机关大会议室就被土沟村的老老少少挤了个水泄不通,实在挤不下了,大家就坐在窗台上,站在楼道里。一张张凝重的脸庞,一道道期望的目光,被是非流言折磨了一年多的人们正在等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 “现在我公布调查结果……举报信反映土沟村原党支部书记陶道庆贪污受贿问题纯属无中生有、捏造事实。陶道庆一心为民,廉洁奉公,对于这样的好干部,我们区纪委就是要给他撑腰做主!” 昌平区纪委常委沈长瑞在陶道庆信访问题公开答复会上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就响起了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陶道庆哭了,笑了,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只是紧紧握着沈长瑞的手。 这样好的干部不保护,我们保护谁呢 2003年,在土沟村当了13年党支部书记的陶道庆正经历着人生中的一场严峻考验。 那一年,首发集团因修路征用了土沟村2000多亩土地,当第一笔补偿资金到位后,按照有关规定,以陶道庆为首的支部班子想给每位村民发放1500元的补贴。消息传出后,村里3名退休者找到陶道庆,也想要这笔钱。 陶道庆说:“我做不了主,要村民大会同意才能给。”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时,大家认为:既然这几位退休者已经拿了国家的退休金,就不应该再享受这笔补贴。于是,会议没有通过。但这几个人不干,先后找陶道庆“理论”了13次,陶道庆还是没有答应。 这几个人见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满足,便想歪点子“整”陶道庆。于是,散发传单,煽动群众,说什么陶道庆在征地中得了几千万元的好处费,有3套房子5辆轿车,并在香港有存款等等。 不明真相的群众急了,100多人带着棉衣、棉被把镇机关“占领”了。这一事件严重影响了镇机关的正常办公,虽然陶道庆问心无愧,但面对这一局面,他不得不辞了职。 事件发生后,老沈主动请缨出任调查组长。面对土沟村满脸困惑的两委会班子和焦急的村民,老沈说:“纪委是查腐败分子的,但也保护干部。如果老陶真有腐败问题,我们一定坚决惩处,如果没有问题,我们区纪委也决不让他背黑锅!” 调查的结果让老沈震惊了:不仅反映的问题均不属实,而且通过调查发现了陶道庆任职13年期间的感人事迹:不该要的钱坚决不要,应要的奖金坚持少要,应领的工资坚持少领,应得的补助坚持少得,将个体户送的好处费、个人应得的奖金、应领的工资和通讯费累计5万余元全部交公。 老沈急了:这样好的干部不保护,我们保护谁呢!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公开为陶道庆澄清事实的一幕。 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笼罩在土沟村村民心头的阴霾终于一扫而空。告状信告出清廉人的故事,在昌平区一时被传为佳话。 2004年4月,在土沟村村两委会换届选举中,陶道庆再次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土沟村重新恢复了昔日的平静。有着28年党龄、当了13年党支部书记的陶道庆激动地说:“今后我要继续做个好人,做个村民信得过的人,带领大家早日走上致富路。” 有些信访案件,情况比较复杂,一时难以搞清。是让被举报人换个地方不了了之,还是彻底查清,还干部一个清白,这考验着老沈的勇气。 2004年的一段时间,在昌平城区的大街小巷,白花花地落下了几万张举报信,全是反映昌平区殡仪馆馆长何忠林的。光区纪委就先后收到何忠林“收受贿赂,以权谋私”等20个问题的举报信和光盘共13件。老沈带领联合调查组,向殡仪馆所有干部职工一一了解情况,多方调查取证,不但彻底查清了举报信反映的20个问题均不属实,而且发现何忠林一身正气:自1999年任馆长以来,他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先后将别人所送的各种好处费累计24.3万元,均通过财务室退还给了送款人。 这样清正廉洁的好领导为什么举报信不断呢?原来,何忠林接手亏损严重的殡仪馆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短短的几年时间,殡仪馆不仅扭亏为盈,职工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但改革也断了一些人的不法“财路”。于是,这些人气急败坏,开始捏造事实,甚至威胁何忠林,想尽办法要把他搞下台。 调查进行之中,迫于压力,有人想把何忠林调走,息事宁人。但老沈认为,这样不了了之,何忠林就会失去洗清冤屈的机会。于是,在区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福忠的支持下,老沈带领办案人员坚持把案子查了个水落石出。 事实清楚后,每每提起此事,何忠林这位在歹徒的尖刀面前都不后退一步的汉子,总是忍不住落泪。他深有感触地说:“感谢区纪委、感谢老沈出来为我澄清事实!自己这么多年吃苦受累得罪人,如果不明不白地就被处理了,我也没什么活头儿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老沈多次强调:“每个人都享有检举控告的权利,但不能把信访举报当作实现个人私欲的手段和工具。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对那些因改革创新触动少数人利益而受到错告和诬告的好干部,我们要坚决给予保护!” 通过这些年的辛苦办案,老沈先后为392名被错告、诬告的同志正了名,卸下了包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不管你关系有多硬,有问题就得查 在昌平的老百姓中,老沈的名字很响亮。他不信邪,敢碰硬。 一次,老沈带队调查某村群众长期上访问题。原来,该村党支部书记打着某企业的名义占用集体土地搞经营,却长期不交租金,严重侵害了集体利益。调查期间,该支书威胁老沈:“我在上面认识人很多,要是处理我,对你没好处,不信就走着瞧!”老沈针锋相对:“我是代表党组织来查你的问题的,不管你关系有多硬,有问题就得查,该处理就得处理!”违纪事实查清后,该村支书被开除党籍,20多万元不正当收入也被追回。 对关系硬的,老沈不怕,面对少数图谋不轨、无理取闹的人,老沈也是铁骨铮铮。1999年4月,原燕丹乡燕丹村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企图夺取村两委会权力,他们采用虚构事实等方法,煽动和组织30多名不明真相的村民,打着“反腐败”的旗号进行越级集体访,反映村书记王某以权谋私等12个问题。区纪委领导立即派出以老沈为组长的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调查组经多方取证,发现村民反映的问题均为失实和不属实。 1999年6月14日上午9点,天空沥沥下着小雨,燕丹乡党委召开燕丹村党员大会。当老沈公布调查结果,为被举报人澄清事实后,会场外突然响起口号,随后,上访组织者常某带领30多人冲进会场。常某跳上桌子,用脚将水杯踢碎,喊着:“你们今天不把村支书给处理掉,沈长瑞你就甭想回去,我们非把你的脑袋砸烂不可!”一群人扑过来抓住老沈的衣领,开始对他进行长时间的打骂和围攻。尽管区纪委的同志奋力保护,但老沈的前胸、脖子等多处被闹事者用雨伞尖扎伤,常某还将一杯热水倒在了沈长瑞的头上。 这是闹事者见借区纪委之手实现夺权的目的已成泡影后,采取的极端行为。面对危险处境,老沈与闹事者开展了针锋相对的“论理”斗争,并耐心讲解被举报人王某构不上违纪违法的道理,积极宣传党的政策。直到下午4点,闹事者还不肯罢休。这时,已极度疲惫的老沈对闹事者曹某说:“看来我是回不去了,我有一个请求,在我死之前能不能到你家喝口水?”曹某说:“只要你敢去,我就领你走。”老沈和同事在3个闹事者“押送”下来到曹某家中后,经过一番曲折,带头闹事的曹某和几个不明真相的群众终于被老沈说服,态度一直蛮横的曹某拍着桌子说:“老沈你是条汉子,我服了!今天我亲自开车把你送回去!” 老沈说:“邪不压正,咱按党的政策办事,没什么可怕的。”凭着一身正气,老沈12年来带队查处了近500起案件,有47名严重违纪的党员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对74名犯有一般错误的党员干部给予批评教育,戳穿了13起利用信访手段搞“假反腐真夺权”的阴谋,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49.8万元,把一件件信访案件办成了铁案。   只要老百姓找,我就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老沈对歪风邪气横眉冷对,而对上访群众却怀有深厚的感情。老沈常说,信访工作,说话办事都要体现一个“情”字。譬如说给上访人让个座,倒杯水,自然就拉近了距离,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方便多了。在老沈的办公室里,康泰克、感冒冲剂等常用药是少不了的。如果上访人有谁感冒了,老沈就递上几片药,嘱咐他注意身体。 这些年,老沈不仅带队查处了400多起信访案件,而且还与近300名举报人交了朋友。刘某是一位普通的村民,因为上访与老沈交上了朋友,成了老沈的信息员。有一次,60多名村民集体状告村支书的违纪问题,群众情绪比较激动。凌晨2点,老沈突然接到刘某的电话,说60多人天亮要去冲击镇党代会。老沈急了,凌晨6点钟就带人赶到镇机关,再从镇机关奔向这个村,一路上截回去4批30多人,避免了一起群体事件的发生。 有人问老沈,是怎样交上那么多信访朋友的。老沈感慨地说:“农民群众很善良,只要你对他好,他就会加倍地报答你。这一点我感受非常深,所以只要老百姓找,我就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2006年10月,老沈收到一封反映两镇三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署名信后,当即带人来到举报人家。经与举报人交谈,老沈了解到,他家原住百里之外深山区的贫困乡,1994年享受政府补贴自愿搬迁到这个村。2004年全区农村实施土地确权时,对他家的情况,村干部未予明确答复,导致他强烈不满。当他得知有的搬迁户在外村也遇到类似情况后,便自发成立了“信访协会”。他自认为有文化,便担任了协会的头目,并派人搜集外村干部的违纪材料,由他书写寄出,以此发泄对村干部的不满。老沈弄清这封“控告他人是假,解决实际问题是真”的举报信背景后,握着他的手说:“老张啊,你有问题我们可以帮你解决,但没有证据千万别乱举报了,否则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你那个‘信访协会’是非法的,赶紧把它解散了吧。土地确权的问题,只要是政策允许的,我一定帮你解决!”听了老沈真诚的一席话,老张激动地说:“区纪委只有一个,而全区的老百姓却有千家万户。村支书一年到头我见不着一个影,可您一听说我受了委屈立刻就来了,我做梦也没想到啊!这是我掏心窝子的话!您放心,‘信访协会’我立即解散,再也不闹了!”说着,当着老沈的面把举报信全撕了。 十几年来,老沈对上访人承诺的事情必定兑现。他常说,别以为我们是个一般的干部,老百姓来找你,在他心里你就代表共产党、代表着政府,所以千万不要蒙骗老百姓,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办。 有个小伙子觉得在村里受欺负,就给老沈打电话,声称如不解决就要上告。老沈当即表态:明天我就去你家了解情况。没想到当天夜里就下起了大雨,第二天雨也不停。老沈冒着瓢泼大雨,赶了40多里路来到小伙子家。望着浑身湿透、两脚泥泞的老沈,小伙子感动得哭了,拉开抽屉将他写好的几十封准备发往中央、市里和有关部门的举报信,当着老沈的面,全烧了。他说:“你是真心实意来给我办事的,我再也不寄这些信了。” 我啥也不图,就图老百姓有一个舒心的笑脸 老沈1994年调入区纪委任常委,主管信访举报工作。在他的日程表上,没有节假日之分,由于信访工作量大,他既要参与办案,又要接待来访;既要指导基层办案,又要参加相关会议。因此,他将阅信、批件、起草公文材料等工作全部安排在晚上和节假日,为此牺牲了大量的个人时间。 这些年来,他阅批信访举报6814件,接待来访2671人次,参与查处信访案件564件,起草案件调查报告552份,到基层单位讲党课295次。由于老沈的缘故,家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每天晚上10点以后才吃饭。妻子对此颇有微词。老沈说,白天忙的没有时间,只有晚上才能安心处理群众来信,晚点儿吃饭没啥。 老沈整天为群众排忧解难,可自己内心的委屈又有谁知道。父亲去世时,老沈没有赶上见最后一面,他曾多次给老母亲发誓,一定要为她养老送终。可当老母亲病危时,他正在基层解决一起严重的集体访,实在脱不开身。他拿起电话,哽咽地对母亲说:“妈,我这儿有个老百姓,他得的病比您还重呢,我先把他送医院,晚上再来陪您,行吗?”一向通情达理的老母亲在电话那端点了点头。哪知道,这竟是老沈最后一次和母亲通话。当他处理完集体访,匆匆忙忙赶回家时,老人已经离开了人世。 在燕丹村被围攻的那天晚上,老沈回家后一夜未眠。看着他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老伴哭着问:“老沈啊老沈,你这么没日没夜拼死拼活地干,图个啥啊?!”同事们也常常这样问。当着记者的面,老沈平淡地说:“我啥也不图,就图老百姓有一个舒心的笑脸。看到百姓的笑脸,我就会打心眼儿里高兴,就会有一种无比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文章在册,功德在民。2006年2月,沈长瑞被评为昌平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这是由昌平区的老百姓直接投票选出来的。2007年1月,他被授予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荣誉称号。当人们纷纷向他祝贺时,老沈也激动地流下了泪水,还有什么比得到群众和组织的认可更值得高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