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最肥最美的季节,百灵鸟停止了歌唱;
发布日期:2012-10-29 15:59:47浏览次数: 字体:[ ]

从呼和浩特,到包头,到通辽,在牛玉儒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马头琴声声不断。从它悲切、壮美的旋律中,记者仿佛听到了内蒙古人民的深情呼唤。 那呼唤,和着泪、连着心,折射出一个共产党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鞠躬尽瘁、甘为人民孺子牛的光辉一生。 那一双双泪眼,分明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牛玉儒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心灵的震撼 "草场最肥最美的季节,百灵鸟停止了歌唱" ---几多往事挂在同事心间 在采访对象中,有几十名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谈着牛玉儒,他们都由不得泪水盈眶,有的甚至泣不成声,就连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谈到动情之处,也不禁潸然泪下。 "我曾经以为会有奇迹在他的身上出现,因为,除了消瘦的身体,他对事业的渴望还是那样强烈,还是那样激情不减。"储波不会忘记,牛玉儒抓住自己去探望他的机会,在家中就开起了"工作汇报会";去世前不到一个月,他还以顽强的毅力,主持召开了呼和浩特市委九届六次全委会,作了2小时10分钟的催人奋进的工作报告;病逝前4天,他还在自治区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会的书面发言中,进一步描绘了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四年三步走"的奋斗目标。 记者都在议论,像储波这样的高级领导干部,能在那么多人面前抹泪,可见牛玉儒在他心中的位置。储波深情地告诉记者:"与牛玉儒接触近三年,我的感觉,在牛玉儒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在自治区副主席的位子上,他分管外贸,给自己定下了通过十二分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做呼市的'一把手',他又给全市制定了'四年四个翻一番'的计划,我当时都觉得'悬',现在看来可以提前实现。他就是这样,从来都是自我加压、负重前进,不给自己留余地,不给自己留后路,把自己逼到绝境上去。" 自治区主要领导这样理解他,相信牛玉儒九泉之下会得到巨大的安慰。 牛玉儒是按照"三年一小变,五年一中变,七年一大变"的目标来规划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建设的。但城市建设不能缺少内行。他想到了包头市城建局副局长孙建华。他在包头任市长时,孙建华在包头的园林建设上出了不少点子,办了不少实事。"看"好了孙建华,他就三番五次打电话。感觉对方在犹豫,就开始做他爱人的工作。直到把孙建华请到呼市,带着在城里转了一圈,谈了自己对城市建设的看法后,牛玉儒再次恳请他来呼市工作。孙建华终于被牛玉儒的真情打动,他爱人也说:"再不识'抬举',那还算人吗?" 在记者看来,牛玉儒不仅善于"逼"自己,还善于"逼"被他"看好"的人才。牛玉儒"三顾茅庐"把孙建华请来,不就是要让他"盯"住城市建设这一阵地,以防出现"闪失"吗? 在到呼和浩特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孙建华可以说是被牛玉儒"调动"频率最高的委办局领导干部之一。每天,无论早上、中午还是晚上,只要有了新的想法或有了要叮嘱的事,或发现城市建设上存在一点问题,牛玉儒都要给孙建华打个电话或把他叫到现场。 在牛玉儒的"逼迫"下,城市建设速度很快,期间也难免出现"闪失",这可从来没逃脱过牛玉儒的眼睛。孙建华清楚地记得,一向宽厚随和的牛玉儒曾在他的面前为此发过几次火: 第一次是检查城建工程时,发现便道质量有问题,牛玉儒急了,责问管工程的负责人:"这可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啊!这样的质量怎么向市民交代?你们的良心何在?"建设单位立即对该工程推倒重来,对用货进行了公开招标。 第二次也是检查城建工程,当他看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门前刚铺好的便道上有根电线杆挡在盲道正中央时,提出了严厉批评:"这不明摆着是坑人吗?不铺盲道还好,铺了盲道反而要出事了,这样的盲道还不如不铺!"指示有关部门立即做好清理,并对市区所有盲道进行全面检查,不许留隐患。 第三次是今年3月,他发现路上的一个井盖不见了,给我打电话:"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谁这样拿老百姓的生命开玩笑?"命我马上联系有关部门把井盖盖好。 还有一次,正值中午下班高峰,工程队铺设一条管道,挑开了马路,造成主要街道交通堵塞。他又把我叫来:"几个小时就能干完的活,为什么不在晚上施工,偏赶在这个时候凑热闹,给老百姓带来多大不便!你们想过没有?" 呼和浩特城市建设这一年多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孙建华含着泪说:"这多亏了牛书记'骂'我们在前。牛书记有一次就说过:'与其让老百姓骂我们,不如我骂你们!'跟他干很苦很累,他要求也严,但总觉得有一股豪情,能成就一番事业。" "让鲜花扬起笑脸,让白云擦拭楼群,让江南美景落户" ---无尽思念涌上百姓心头 "百姓的乐平民的忧/时时刻刻牵挂在心头/铺平一条条路/竖起一座座楼/心血浇开一片花海/生命写春秋" 这是牛玉儒生前的诗人朋友阿古拉泰在惊悉牛玉儒病逝后写就的诗句。无法表达悲痛欲绝的心情,只能不断借助于诗文。他告诉记者,那种说不出的痛是堵在心口的。那段时间里,他把自己裹在一袭黑色衣装里,久久不出来。 他还讲起这样一件事:牛玉儒病逝一个月后,一位东北客商来呼市出差,一定要看看东河的夜景。当看到彩色的喷泉高高拔起,两岸景灯像群星一样闪烁时,那位客商惊叹了:我们的城里怎么没有这样一条河呢!当听到广场播放的音乐《怀念战友》时,他停住了脚步:这是呼市老百姓在怀念牛玉儒书记呀!这样的好书记,咋不叫人想!虽然没有见过面,我服他了! 一个未曾谋面的人能够有这样的感叹,更何况身边的百姓! 记者刚到呼和浩特的那天晚上,就联系上了一位叫刘建元的出租车司机,想让他拉着自己在大街小巷里看一看,听一听。他一听记者是来采访牛玉儒书记的,二话没说,立即答应。很快,他开着车就来到了宾馆。 "我们出租车司机最爱牛书记了。他来了,呼市的路不堵了,我们的收入也高了。"公园不收门票了、绿化得好了,他拉着记者转了一圈;马路变宽了,两车道变成了四车道、四车道变成了六车道,他拉着记者也走了一趟;东河亮丽起来了、西河的改造也快完成了,他又拉着记者分别去看了看…… 期间,他爱人打了几次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家。听得出来他十分自豪:"记者采访牛书记来了,我有说不完的话!" 下车后,记者付钱给他,并打算多付一些,因为一路上也了解了他家里的一些情况:爱人得了癌症刚刚做完手术。"牛书记是为我们老百姓累死的!你们宣传牛书记,我们比什么都高兴!收了你的钱我就不知该怎样表达对牛书记的感情了!"他眼里含着泪,说什么也不肯收下一分钱。记者突然发现,司机连表都没有打,这才明白:他一开始就没打算收这趟的车钱。 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记者理解了:细雨中,为什么百姓排着长长的队伍,在吊唁大厅前等候,浑身淋湿却无一人离去;骨灰从北京运抵呼市,为什么无人安排,百姓却身着素衣,胸戴白花,手执"牛书记,青城人民永远怀念您!"等字样的横幅,久久伫立街头;200多名出租车司机无人组织,却提出集体捐款,要豁出一切治好牛书记的病,还要笛声长鸣为牛书记送行;还有,十来岁的小学生,为什么一提起牛书记,就会泪水直流…… 这就是一个身怀爱民之心的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结下的鱼水之情;这就是为人民的利益奋斗了一生的共产党人在人们的心中树立的不朽丰碑! 63岁的肢残老人孙震世,是透过婆娑的泪眼,望着窗外蒙蒙的细雨,一字一句描述他的心情的。腊月二十八,怎么也不会想到,像牛书记那样大的干部能冒着寒风、踏着积雪,来到自己的家中。刚一坐下他又起身,掀开米缸看看有没有米,解开面袋看看面够不够吃。当他得知老人为供养上大学的女儿已欠下2万多元债,而且一直没有争取到助学贷款时,马上组织随行的干部捐款,以解其家中燃眉之急。临走时,牛书记还将3000元慰问金交到老人手里,说:"要好好培养孩子。" "这么好的书记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孙震世泪流满面,痛不欲生。他用颤巍巍的手从贴身的衣兜里拿出一张纸:"这是牛书记写给我的电话号码,牛书记说,有事就找他,孩子毕业找不到工作,也给他打电话。可这电话我还从来没打过……"他拄着双拐,艰难地站起身来,冲着遥远的地方,重复着一个动作:向牛玉儒三鞠躬。 孙震世所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告诉记者,听到牛玉儒逝世的噩耗后,孙震世难过得很,强烈要求去吊唁牛书记。在吊唁大厅里,孙震世就是这样深深三鞠躬,哭着、喊着:"牛书记快回来……" 牛玉儒离开包头市长岗位已经近4个年头,包头如他在时一样快速地发展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地提高着。然而,这里的人民依然不忘他们的前任市长。 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赴包头采访牛玉儒先进事迹的消息,通过包头媒体播出后,第二天,许多群众就主动找到记者,要说一说他们的好市长。 81岁的原包头市工商局长薛明新老人,一大早就爬了5层楼,到市委宣传部打听记者们都住在哪里。打听到后,又找到工商局长,说明意图后,得到局长的支持,局长派车把老人送到了记者的驻地。当时是上午11点多钟,记者还在外面采访。他就一直等,直到下午1点,才把记者等到。"牛市长和我们老百姓心连心,为我们着想啊。" 几年前,老人是因为设在市政府的医务室要被取消的事找到了牛玉儒。如果医务室被取消,老同志们吃个药、打个针都得到医院去排长队,实在不方便。牛玉儒听他讲了实情,觉得老人说得有道理,就说:"老人家,您放心,回家等消息吧。""没几天,牛市长就亲自给我打了电话,说有关部门已经接受了我的意见,取消了原来的打算。"老人明显有些激动,不停地擦拭着潮湿的眼睛。 居民商世如是代表他的岳母赶来的。也是借中午休息时间,他怕八小时以内找不到记者。 他的岳母在2000年的冬天出了车祸。为了尽快解决问题,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牛玉儒。在市政府走廊,与往外走的牛玉儒相遇,他递上了说明情况的材料。牛玉儒马上批示交警部门:"迅速查办。结果报我。"事情很快有了结果。 "岳母在身体康复后,就想去感谢牛市长,可是一直没有机会。突然听说牛市长去世了,老人哭了好几天。这次你们来采访牛市长,老人这才露出了笑容,让我一定要找到你们,表达她的心意。" 记者问他,就不怕市长再把事情推给交警部门吗?"因为大家都说牛市长帮老百姓办实事,在人命关天的事上,我不找他就不知道该找谁了!" 一个领导干部能被老百姓这样信任,也就无愧于"人民公仆"的称号了。 "草原母亲是幸运的,她养育了辛勤耕耘的孺子牛" ---两袖清风是亲人的骄傲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一个人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刻在记者的脑海里,他耿直、善良,对子女要求严格,始终叮嘱牛玉儒,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把牛玉儒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当作自己的骄傲。这个人就是牛玉儒的父亲。 在通辽牛玉儒的二哥家,记者见到了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老人虽然81岁了,又患有脑血栓等病症,但头脑并不糊涂,谈到儿子牛玉儒,满心高兴。尽管对儿子的死还蒙在鼓里,但是老人的泪水还是禁不住往下流。记者知道,这是一位父亲的思念。从24年前离开通辽到病逝,牛玉儒实际专程回家探望父亲两次,一次是1996年担任包头市长之前,再一次就是今年春节听说父亲生病了。每一次也只不过是匆匆三五天。 为了暂时瞒住父亲,不让老人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在牛玉儒骨灰安放那几天,二哥、二嫂商量着,把家里电视机的天线拔掉了,告诉老人:电视坏了。多年的习惯,老人每晚必看中央台和自治区的新闻联播,再有就是能有儿子出现的节目,看到儿子的镜头了,老人就呵呵地乐。 电视不能老"坏",天线接上后,自治区、通辽电视台不断有向牛玉儒学习的报道,二哥、二嫂只好骗他:您儿子干得好。 "老人一心让玉儒好好工作,玉儒也放心老人和我们在一起,所以忙起来就几个月也不打一次电话;老人有时想儿子了,打电话到他家里,但儿子不在,他也就很少打了。所以,我们现在告诉他,儿子到外地工作了。老人也相信了。"二嫂自1976年嫁到牛家,就担起了照顾牛玉儒父亲的担子,父亲自然视她如亲闺女,她说的话自然也都信了。她是看着牛玉儒进步的,她也知道这里包含了老父亲多少心血。 1985年,牛玉儒给父亲写信说,当上了自治区纪委秘书长。父亲非常高兴,给他回了信。那封信是二嫂帮着寄的,她至今还能背出信里的话:你现在在自治区工作,咱们家的亲属多,有的可能找你办这样那样的事,你一定要拒绝。他们可能会骂你六亲不认。不要怕骂娘,这样的骂声越大,人民赞扬你的声音就越高,历史上的包公不是因为公正清廉而名垂青史么!你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要永远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品德…… 有这样一位老人,记者进一步明白,牛玉儒从事领导干部这么多年,从未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家人、亲属谋取过一点"福利",做过丝毫"贡献"的原因了。 牛玉儒的妹妹牛继红告诉记者,他们兄弟姐妹中有5人是普通百姓。从1993年开始,她们三个姐妹中有两个先后下岗,大哥的退休金也发不下来了。背着父亲,她们拨通了哥哥的电话。哥哥却用几分沉重的话说:"下岗是个普遍问题。我现在是在想怎么能让更多的人实现再就业,而不是咱们家那几口人,你们自己要多想想办法,给他人带个好头。" 牛玉儒二叔家孩子也大多在农村务农。唯一的姑姑是厕所清扫员,姑父和大侄子至今仍在老家通辽蹬着三轮车。牛玉儒为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儿、好事儿,就是对亲戚不开"口子",而且还为家人订下了不成文的规定:"任何人都不许打着我的旗号办事、谋利。"亲戚们确实一度认为他"六亲不认"。 理解牛玉儒的是他的父亲。 "直到骨灰安放的那天,"妹妹牛宇红哽咽着说,"通往殡仪馆的路上挤满了汽车、自行车,还有徒步的群众,殡仪馆里里外外站满了人,哭声响成一大片,一位老妈妈扑在灵前长跪不起。这时,我们心中的怨言和不解一下子消失了---哥哥绝对不是六亲不认、无情无意的人!" 听着那么多关于牛玉儒的感人故事,记者一次次潸然泪下,牛玉儒既是党的高级干部,更是一个充满真情的血性汉子。 牛玉儒坦坦荡荡地走了。他给人们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无限的哀伤和无声的震撼。他在人们心中铸起的是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