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塬赤子--记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邵恭
发布日期:2012-10-29 15:59:48浏览次数: 字体:[ ]

天高而明,地厚而平。   在黄河上游龙羊峡以下和中游两岸,经过250万年的堆积,终于形成极厚的黄土高原。洪水的切割使它变得千沟万壑,却在黄河下游造就出了广袤而肥沃的华北大平原。这是黄土高原从未诉说过的一种慷慨无私的奉献精神,它早已毫无保留地把这种精神全部留传给了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勇敢、善良的人民。   如今,在反腐败斗争中,陇中旱塬有一位年近花甲的纪检监察干部,他生在黄土高原,长在黄土高原,无限钟情于黄土高原,他的人品与秉性就像这广阔的黄土高原,无比坦荡而厚重。他责任在肩,刚正不阿,无论腐败分子怎样威胁和利诱,都毫不动摇,坚决把他们揭露出来并绳之以法;他视农民为亲兄弟,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要挺身而出,坚定地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他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执着地追求人生的最高思想境界。因而,他备受当地老百姓的真诚尊敬,成为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他,就是甘肃省定西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邵恭。   面对腐败分子,无论怎样威胁与利诱,他都正气凛然,坚决斗争,绝不宽容  在甘肃省定西县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邵恭,七年前查办的一起要案,使他成为定西百姓心目中的反腐败大英雄。   那是1996年。深秋。   这天早上,天气阴沉沉的,似乎在预示着什么。邵恭像往常一样迈着稳健的脚步走进他那光线暗淡的办公室。他已担任定西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但从严要求自己的作风丝毫没有改变。每天清晨,他都提前来到办公室,先看文件,再浏览报纸,了解有关反腐败的最新信息和相关理论。   这天,他同往常一样,正在翻读报纸,忽然传来敲门声。信访室的一位同志将一份举报电话记录郑重地放在他的面前。他轻轻地扶了一下眼镜,仔细地阅读起来。  举报信的第一行清晰地写道:尊敬的纪委领导,我向你们举报……   什么?举报县糖酒副食有限公司经理!邵恭心里一惊。  县糖酒副食公司在创建现代企业制度中率先改造成为股份公司, 可谓名声赫赫。在定西县,只要打开电视机,准能看到糖酒副食公司的广告,而公司经理张某就更是远近闻名了。   邵恭不由自主地抓紧电话记录,一字一句地默读起来。举报材料详细列举了张某贪污、挪用公款以及吃喝玩乐等七八个问题,最后郑重地说:"我讲的都是事实。对举报我愿负法律责任。" 承诺如此庄重。   邵恭又认真地把记录反复看了几遍。事例翔实,没有理由不让人相信,他越看心里越激愤;特别是举报结尾那几句话,字里行间透露出举报人对腐败分子的无比愤怒以及对纪委的殷切期望。 邵恭理了理思绪。这案子涉及的问题太多,很多问题需要跨省跨区去调查,收集证据的难度特别大;还有,一旦办案出现点差错,那势必影响全县国有企业正在进行的改革。想到这儿,他内心不由得感到一阵沉重。   邵恭抬头向窗外望了望。窗外秋色正浓,一片片秋叶已经变红。他从来不怕打硬仗。在县公安局工作时,他就培养成了这种坚毅的性格。他稳了稳情绪,把可能遇到的困难又仔细地考虑了一遍,于是下定了决心:"查!再艰巨再困难也要查个水落石出。"他激动得差一点喊出声来。   这时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拿好举报电话记录,邵恭找到纪委书记,做了详细的汇报和分析;县纪委常委会经过慎重的讨论,决定立案调查。   案件一上手,便有说情人,这几乎成了那一时期办案的规律。有人说,张经理在国企改制中有功劳,这点小事算不了什么。一位领导找到邵恭:"老邵呀,以前检察院查过这个案子,不是什么也没查出来吗﹖我看你不要去捅这个马蜂窝,弄不好要挨蛰。" 不知这是关心邵恭还是为张某说情,但是邵恭依然抬眼注视着这位领导反问:"不查怎么知道有没有问题?挨蛰也好不挨蛰也好,我认为只有调查清楚才能下结论。" 这位领导没有再说话,转身走了。   一些关心邵恭的人表示出忧虑:"张某社会关系多,后台硬,谁查谁倒霉。"邵恭了解他们的心思,微笑着回答:"感谢你们的真情,但办案是纪检监察干部的职责,倒霉也要查。"见有人为自己说情,张某嚣张起来:"查不出问题,我让纪委的人把账本顶在头上送回公司来。" 情况微妙起来,个别办案人员出现了思想波动。关键时刻不能掉以轻心。邵恭及时召集办案人员分析了事态发展的趋向,然后鼓气说:"说情风大,涉案人员嚣张,这说明那些人心虚,怕我们调查。我们只要顶住压力,一查到底,就一定能揪出腐败分子。" 案件初现端倪,原来为张某评功摆好的人躲开了,与案件有关联的人却登场了--恐吓接踵而来。一个与张某过往甚密的人给邵恭打来电话,咬着牙说:"不要只知道一味地跟别人过不去,要看清是谁,否则没有好果子吃!" 邵恭外柔内刚,听到威吓,怒火中烧,一字一顿地告诉对方:"我是党和人民的卫士,无论谁违法乱纪,我都和他过不去。怕恐吓,我就不当纪检监察干部了!" 加快办案速度是对威胁最好的回击。邵恭亲自带领办案人员赴东北,下广东,连续作战,彻底查清了张某的犯罪事实:三年中,张某贪污公款6.1万元,挪用公款3万元,因失职渎职造成企业亏损100多万元。张某被依法批捕。   查案期间的火药味刚刚散去,审理起诉却呈现一波三折。有人不知与张某是何种关系,竟然歪曲案情,极力为张某开脱。由于定性意见出现分歧,案件处理陷入困境。 在这案件处理的关键时刻,有人又来劝说邵恭:"算了吧。已将案件移交检察院了,还过问什么?这回你要是再不抬手,惹着的可就不是一个人了。你能抗得住吗?得饶人处且饶人,宽容一点,大家都过得去。" 这叫什么话!邵恭是个疾恶如仇的人,不竟有些震怒。他耳边再次响起举报人响当当的话语,群众对腐败义愤填膺的画面不断在他眼前闪动。好端端的企业,就是让这个腐败分子折腾得亏损100多万元。定西地处大西北,经济落后,这100多万元可不是小数字!这时,他又想起战友们为揪出腐败分子所付出的心血。他们行程上万里,连续战斗几十天,吃不好睡不好,但谁都没有怨言。为的是什么?就是要严厉打击腐败!现在铁证在手,难道还要对腐败宽容吗?   宽容腐败就是犯罪。他觉得不能再犹豫了,必须站出来说话。"不,这案子事实清楚,绝不能就这样软着陆,必须严肃处理。"他向纪委主要领导表示了自己的坚定态度。   纪委书记同邵恭一起向县委做了详细汇报,得到了县委的支持。在协调会上,邵恭讲明事实,据理力争,终于统一了多数人的意见。   最终,张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6年。消息传出,定西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身先士卒是邵恭一贯的办案作风。县缉毒队长李某在工作中受贿放水,邵恭亲自拟订调查方案,直接找重点证人谈话取证。当办案人员向李某核对违纪事实时,李某强词夺理,一概否认。邵恭挺身而出,五次与李某直面交锋。交锋中,李某刁蛮成性,大吵大闹,甚至恶语威胁。办案人员担心邵恭受到伤害,劝他回避。邵恭满怀豪情地说:"斗争激烈,我不出面谁出面?"邵恭针锋相对,每一句问话无不击中李某要害,迫使其不得不低下头来交代问题。   自1994年担任县纪委副书记以来,邵恭亲自组织或查办违纪违法案件147件,其中大案要案67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430多万元。县纪委也因此获得了"全国纪检监察系统案件管理先进单位"的殊荣。   只要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就不能小视,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想方设法办好。   邵恭1946年出生在定西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体味了农民的艰辛与困苦。他的根扎在农村,他的心贴近农民。人们说,农民的困难就是他的困难,农民的忧愁就是他的忧愁,他已经把维护农民的利益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一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东岳乡村民却永远不能忘记。   1999年盛夏,烈日炎炎,包米叶子被晒得无精打采,知了躲在浓密的树荫底下不停地噪叫。然而,东岳乡农民依然冒着酷暑集体来到县纪委上访,愤怒地反映乡政府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早些时候,县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已经调查过几次,但是都没有给予彻底的解决,农民意见很大。县纪委决定派邵恭带队进行详细彻底的调查,一总解决农民所反映的问题,坚决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   东岳乡地处定西县西南部偏远山区,道路崎岖不平。邵恭和调查小组人员紧紧地挤在一辆吉普车里,颠簸着向东岳乡进发。   天像下了火,吉普车里闷得像蒸笼,汗水顺着面颊淌下来,不一会就浸湿了前胸后背。有人打开车窗,一股股尘土迎面扑来,落在脸上干巴巴的烀得让人难受,伸手抹一把立刻就成了京戏里的大花脸。但是,邵恭已经顾不上这些,心里不停地盘算着如何迅速展开调查,尽快把问题处理好,让农民们满意。   将近中午,吉普车才赶到乡政府。下了车,顾不上洗把脸,落落汗,吃口饭,邵恭立刻组织调查组人员分头行动起来。一个调查组员说:"邵书记,你年纪大,只管在乡政府坐镇,我们保证完成任务。"邵恭感激地说:"你们的心情我理解,但这件关系东岳乡全体老百姓的大事,我必须亲自参与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妥善处理好。" 这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塬峁相连,山路弯弯,农户三家两户地散落在山坳里,调查一个村就得走上好几里地。每天,邵恭与调查组成员一起头顶烈日,沿着起伏不平的山路走家串户,深入调查。口渴了,用舌尖舔舔干涩的嘴唇,咽几口吐沫;溻汗了,掀起衣襟扇它两下,透一透风;走累了,坐在路边歇一歇脚,揉一揉腿,舒活一下筋骨,继续赶路。整整六天过去了,调查组走访了全乡上千家农户,核查了乡政府及各村所有的收费账目,共清查出各种不合理收费10.9万元,并监督乡政府一分不少地清退到农民手中。   说起邵恭关心农民的真情,还有一件事更让定西县纪委、监察局的干部深受教育。   2001年8月,甘肃省一家新闻媒体报道定西县西巩驿镇发生一件怪事。报道说:老百姓因抱养孩子被罚款,"乡老爷"殴打百姓理由多。此事引起县委、县政府的特别关注,责成县纪委、计生委、公安局立即组成联合调查小组分头调查。但是,才过几天,调查人员就回来了,说是取不到证据,难以查实。   邵恭听了汇报,一股怒气顶上了脑门:"有伤在身,谁都看见了,总该可以找出是谁打的吧,怎么会难以查实?连这一点都查不出来,如何向老百姓交代!"于是,邵恭决定亲自带领调查组进行二次调查。 在西巩驿镇,邵恭一个一个地找有关人员谈话,了解事情的原委和详细经过,讲政策,晓之以利害。经过反复谈话,当事人终于被打动,承认了打人的事实。然而,在研究处理意见时,有人却提出:"在基层工作很辛苦,难免与老百姓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至于如何处理有关干部,只要对上级交代得过去就行。" 邵恭坚决不同意这种论调。他说:"基层干部辛苦是真。但是这事关系党的政策和干群关系,不分青红皂白就罚款,还打人,如不严肃处理,今后让老百姓怎么相信政府和干部?"县纪委严肃追究了两名乡干部的纪律责任,并明确赔偿挨打者7000元治疗费。   邵恭认为,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是干部的重要责任,不论分内分外,都要积极主动去做,实实在在办好。   有一年,邵恭下乡到石泉乡合营村办事,闲聊中了解到许多村民没有买到化肥,眼看就要耽误春播。他心急如焚,一回到县里就打电话,从省农业厅和地区物资局联系7吨化肥,直接运到村里以解农民的燃眉之急。   合营村非常贫穷,已经进入90年代,村里还没有通上电。没有电,不要说点不上电灯,就连许多农业机械也用不上,还谈什么脱贫致富?邵恭因此四处奔走,终于争取到2万元资金,为合营村架通了农电。望着那明亮的电灯,村民乐得合不拢嘴。   前年,一位农民上访说,乡个别领导优亲厚友,将原先承诺给他的专项扶贫贷款指标分配给了别人,造成他的日光温室因缺少资金而一直闲置。邵恭听了,马上前去调查,督促乡政府及时兑现承诺。   这种事邵恭一连办了好几件。于是有人放出话来:"老邵就是爱管闲事。"邵恭回答:"只要关系老百姓的利益就不是闲事。" 邵恭家的生活并不富裕,平时他连一分钱都舍不得乱花,但在捐助贫困户时却非常大方,每次出手都在200元以上。1998年抗洪救灾,邵恭带头捐款,一下子就捐助了300元。   久而久之,农民和邵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只要生产生活有困难,或者受到不公正对待,甚至看到不顺眼的事,都要给邵恭去信,或者找上门来聊一聊。对于老百姓的这种信任,邵恭深情地慨叹道:"不是咱们做得有多好,而是中国老百姓最质朴,最通情达理,只要你真诚地善待他们,哪怕是一点小事,他们都会从心底里感激你。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信任,也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为老百姓出力,再苦再累,我心里舒坦。" 崇尚清正廉洁,永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是他执着追求的人生最高思想境界。 对于邵恭来说,1985年9月的一天,是他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日子。这天的一次简短的谈话改变了他以后的生活。   那天下午,风和日丽。邵恭刚刚外出办案回来,就被叫到县委组织部康文章部长的办公室里。   "老邵,县纪委审理科缺一名副科长,经过组织慎重考虑,认为你是最合适的人选。审理工作关系到定性量纪处理人,要求很高,你在县公安局常搞案件,原则性强,工作细致,具备审理工作要求的素质。怎么样?去还是留,你考虑考虑吧。"老部长开门见山地说。  "那还考虑啥,只要组织认为我合适,我就干!"面对突如其来的工作调动,邵恭回答得很干脆。   "从公安局到县纪委,平级调动,但月收入要少三四十元。你家在农村,生活不富裕,这负担可不轻呀。你要想好了。"章部长认真地提醒他。   千万不要小看这三四十元,这些钱几乎是他一家五口人一个月的生活费!这年,邵恭的母亲已经60多岁了,妻子体弱多病,加上两个孩子正在上学,日子过得很紧巴。但是,在组织面前讲条件,那不是邵恭的性格。"已经艰苦惯了,这不是问题。"邵恭仍然响亮地回答。   就这样,邵恭带着组织的希望成为一名纪检监察战线的忠诚卫士。   然而,传统和地域的狭小常给人太多的压力,尤其是在古老的黄土地上查办案件,邵恭不得不时刻经受党性与亲情选择的考验。   县司法局原副局长安某是邵恭共事多年的老领导,因严重干扰派出所处理涉及他兄弟的公务,需要邵恭查处。在情面上,邵恭感到十分为难。自己多年的老领导,怎么问?怎么查?怎么处理?别人会怎么说?激烈的思想斗争在他的脑海里不停地碰撞。但是职责在肩,绝不能推辞。面对这位曾经关心过自己帮助过自己的老领导,邵恭申明大义:"你曾经是我的老领导,我尊敬你,但党的纪律不能用感情来替代。我必须按照党纪党规办事。"最后,县纪委根据规定严肃处理了安某。   韩某是邵恭的亲戚,在县劳务办工作,有一年,因群众反映韩某有经济问题被县纪委调查,办案人员对此有顾虑。邵恭知道了,立刻申请回避,并找办案人员说:"一切按原则办,不能因为我的缘故,就网开一面。"办案人员心里有了底,迅速查结了此案。  铁面无私,秉公办事,说时容易做时难。说它难,不仅因为执纪时需要在情感深处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还要长期面对亲朋好友的不理解,甚至责骂。   多年来,邵恭因为职务在身,严肃查处了十多个老领导、老同志以及亲戚朋友,因而一些故友常常指责他在关键时刻不帮忙,有的甚至当面骂他"六亲不认"。如果这些指责只是针对邵恭也就罢了,但情况远不止此;他老伴因为邵恭的关系经常受到亲朋的讥讽,在生人面前老伴甚至不敢承认是邵恭的妻子。面对冷落和抱怨,邵恭有时也会感到心里不是滋味,但一想到徇了私情,就要丢掉原则,对不起养育他的黄土地,便默默地承受着这份沉重的压力。  有人说,邵恭就知道整人,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偏见。  2000年,有人反映县妇幼保健站站长贪污、收受回扣、以权谋私等一大串问题,但邵恭通过分析案情,感觉可能失实。经过深思熟虑,邵恭决定以执法监察的名义进行调查。果然不出所料,所举报的问题要么是向壁虚构,要么是移花接木,所谓分配不公,恰恰是保健站改革的新举措。 调查组作出最后结论:站长是一个精通业务、苦干实干的好干部。听完汇报,邵恭当即拍板:"召开全体职工大会,澄清事实,警告诬陷。"这位站长激动地说:"感谢纪委还我清白,我要再接再厉,回报组织对我的信任。" 邵恭恪尽职守,绝不参加与职务有关的吃请。特别是担任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以来,总有一些被调查审理的人员及他们的亲友前来送烟送酒送钱,他都一律拒绝。去年,一名副乡长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查处。为了保住公职,这个副乡长三番五次托人送礼说情,都一次次被邵恭拒之门外。他说:"吃了拿了,就已经被糖衣炮弹击中,还怎么去查处腐败分子。" 多年来,在邵恭的日程表上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他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有时为了尽快拿下案子,一连几天都睡不上一个囫囵觉。 自然,工作时间长了就顾不上家。邵恭是独生子,老母亲住在距离定西县城50多公里的农村,年老多病,每天都盼望儿子能够回家看看。但是,邵恭实在太忙,真的抽不出时间实现母亲的愿望。这让邵恭心里十分不安。  有一年初冬,邵恭正与被"双规"人员交锋,老家打来电话,告之母亲病重,要求他马上回去。邵恭心急如焚,想到老母亲已经80岁了,万一有什么不测,让帮忙的邻居怎么办?他恨不能长上一双翅膀飞回去。但是,案情处在关键时刻,主帅怎能离开﹖他沉稳了一下心情,决定先办案,然后回家看母亲。第二天深夜,案情突破,邵恭才抽身赶往老家。望着冒着严寒赶回来的儿子,老母亲紧紧抓住邵恭的手久久不放,泪水夺眶而出。  走进邵恭的家,窄窄的房间,青灰色的水泥地面,过时的家具,让人感觉在看老照片。许多人禁不住有些疑惑,难道这就是邵局长的家?然而,卧室里最醒目之处的条幅马上让人回到现实:"淡泊宁静"四个大字,反映出居室主人真实的生活追求。  虽然担任了多年的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但邵恭始终本色如初。他艰苦朴素,就在前几年,人们还经常看到他裤子上的"年轮圈";他的办公室还是17年前调入纪委时的那一间,光线暗淡却充满生气;到乡下看母亲,他依然自如地骑着那辆旧自行车,绝不动用公车。   邵恭为人处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知足。他老伴当清洁工多年,一直想调换个工作。邵恭经常劝慰她说:"人要懂得知足,很多人现在还没有工作哩!" 是金子就要闪光。1988年以来,邵恭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等光荣称号。2002年1月,他又被中央纪委、人事部、监察部授予"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4月,甘肃省纪委、监察局作出《关于开展向模范纪检监察干部邵恭同志学习的决定》。 在甘肃省乃至全国,邵恭只是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中的一名优秀代表,但正是他们长期奋战在反腐倡廉第一线,不徇私情,不怕威胁,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恪守为民之责,多办为民之事,展示了纪检监察干部的殷殷情愫和人格力量,赢得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又一个新成果,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显现得更加辉煌灿烂。 来源:反腐败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