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生命之歌
发布日期:2012-10-29 15:59:51浏览次数: 字体:[ ]

——追记爱党爱国知名人士、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下)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也冻……”这是冯理达生前最爱唱的一首歌。
    她用实践向我们塑造了一个永远年轻的革命人形象;她用行动向我们昭示着: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的革命人的精神状态可以“永远是年轻”。
    生活中的冯理达是一个志趣高雅的人,她爱好广泛,多才多艺。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年事已高的她仍心系民生,情系百姓,竭尽全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仍然忘我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直到燃尽最后的生命之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2007年10月,当冯理达穿着一身洁白的海军军装神采奕奕地站在空军指挥学院学术大厅讲台上讲授健康健美长寿知识时,在座的学员无法想象,他们面前这位满怀激情的学者已是82岁的老人。更让学员们吃惊的是,冯理达还当场向学员们展示身体柔韧度:双手交叉、弯腰撑地,非常轻松。学员们赞叹不已。
    一个人在年轻时保持朝气不是难事,难的是一辈子保持下去。
    冯理达不服老,循着她83年的人生轨迹,在她身上展现出来的,永远是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和不懈奋斗的工作劲头。她在日记中写道:“思想不服老,气度不老,志趣更不老。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冯理达生前最喜爱的歌曲之一。年过古稀,她仍坚持要参加合唱团表演。“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许多人还能历历在目地回想起她演唱时的情境:伴随嘹亮的歌声,她全神贯注投入其中,双眼炯炯有神……
    冯理达生活情趣高雅,胸襟开阔,性情开朗。她一生酷爱兰花和翠竹,在冯理达的办公室和家里摆放着各式的兰花,碧绿的叶子苍翠挺拔,洁白的花朵散出幽香。她说做人要像兰花一样不张扬,香馨人间;要像翠竹一样堂堂正正,虚心有节。
    “世间清品至兰极,贤者虚怀与竹同”。她借物言志,勉励自己。她在《兰竹颂》中也咏道:“芝兰幽且香,竹虚节亦强。人向颂兰竹,学它品高尚。”
    冯理达家中收藏有不同质地的7尊牛的摆件。那脚踏实地、躬身耕耘的形象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按农历生肖,冯理达属牛,她说牛是不求索取,埋头苦干的,“不用扬鞭自奋蹄”。
    冯理达常说:“活着干,死了算,一辈子就知道傻干。”“我愿做中国劳苦大众的‘牛’,为党的事业拉车不止。”
    与“党娃”的故事
    山西省大同市有一个贫困的村子,叫散岔村,寄养着300多名被父母遗弃、身有残疾的儿童。因为无名无姓,又受到党和政府的救助,人们把这些孩子统称为“党娃”,给了他们一个共同的姓氏——党。
    北京市石景山绍家坡“红十字”康复医院经常组织医疗队到散岔村为孤残儿童义诊。当冯理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先后多次为散岔村和康复医院捐款捐物,定期去康复医院看望救助这些孩子。
    十几年来,在为“党娃”医治身体疾病的同时,冯理达还用慈母般的爱包裹着他们,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疾病与自卑。今天的“党娃”,许多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
    党云是“党娃”之一,她因患有先天性右腿髋关节畸形,一生下来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在散岔村,因为没钱治病,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很可能丧失行走能力。被病痛折磨的党云变得异常敏感和自卑,每当她想到自己将来就是一个被人嫌弃的残废,就经常偷偷地躲在角落里流泪。
    来到康复医院后,党云在接受中医治疗的同时,也和其他孩子一起分享着冯理达的关爱。
    为了消除党云心中的自卑,冯理达想方设法:党云说话速度比较慢,连一个长句子都说不完整,一个词儿要想老半天,冯理达从不催促,每次都耐心等她讲完。党云接受新事物比较慢,掌握技能也比别人迟缓,冯理达就给她讲笨鸟先飞的故事,用勤能补拙的道理激励她。党云见到生人总是憋红了脸也开不了口,冯理达就鼓励她每天早晨起床后对着镜子微笑,大声喊:“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子!”……
    今天的党云不仅身体已经康复,也摆脱了自卑脆弱的影子,变得活泼开朗,坚强乐观。通过刻苦学习,党云拿到了石景山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毕业证书,不仅生活上能够自食其力,还每月寄钱给家养父母,供弟弟妹妹读书。2007年,党云被大同市政府评为“自强不息‘党娃’”。
    “我永远忘不了冯奶奶的叮咛,要勇敢、坚强,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说到这里,党云泣不成声。
    像党云这样的孩子、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燃尽最后的生命之火
    冯理达总是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别人,但却很少想到自己。2005年,因为长期咳嗽,多年没有做过系统体检的冯理达在工作人员的反复劝说下,打算抽时间检查一回。没想到当天临时接到政协的通知,请她负责陪同一个香港医学访问团,她二话没说马上赶去了。她说:“人老了总会有点小毛病,不用大惊小怪的。我手头上还有好几件事要先办,办完了再做检查吧。”
    2007年12月18日,冯理达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只住了一周的时间,病情刚刚有点好转,她就坚持要求出院,她放不下她的事业。
    出院后,冯理达马上投入工作,像往常一样按时到办公室上班,风雨无阻。她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一刻不停,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她在和时间赛跑。1月8日,她与有关人员研究召开健康健美长寿学会议有关问题。1月9日,她出席学术研讨会议。1月10日,她参与电视台节目拍摄。1月11日上午,她接待了三批客人……
    终于,因肺间质纤维化并感染,病情严重,她倒下了。在意识还清醒的时候,她坚持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1月19日晚当她看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看望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的报道时,非常激动,告诉工作人员,明天给我带一张报纸……
    这次入院,冯理达没能再走出来。直到这一次,医院才为她填写了第一份也是最后一份完整的病历。
    “她是累倒的!”冯理达住院期间的治疗组组长、海军总医院干部病房一科主任朱晓法掩面而泣,“她的病症是老年肺间质纤维化改变伴感染,主要是由于长期受凉、劳累后不休息,每次感染都没有彻底治疗好引起的。”
    临终前,冯理达嘱咐儿子罗悠真代她交一万元党费,最后一次表达对党和人民矢志不移、忠贞不渝的坚定信念。
    弥留之际,冯理达拉着儿子罗悠真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出她留给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悠真,你爸爸想我了,我要走了……”
    83个春秋,83载人生路,冯理达燃尽了最后的生命之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冯理达走了,留在人们心中的,是一曲永不消逝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