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党委书记吕廷祥先进事迹
发布日期:2012-10-29 15:59:53浏览次数: 字体:[ ]

    吕廷祥,1952年9月出生,1971年6月入党,现任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党委书记。东留善固村是全国著名农业劳模吕玉兰的家乡。任职20多年来,他发扬“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再创新业,使东留善固村成为新农村建设样板村,走出了一条具有东留善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多业并举,推动科学发展
  吕廷祥始终把带领村民致富作为自己的天职。1984年任村委主任时,提出了“不以粮棉产量论高低,要以村民收入分穷富”的标准,制定了“抓住集体,放开个体,多业并举,共同富裕”的整体发展思路,开始了东留善固村的第二次创业。他兴办集体企业,鼓励个体企业,在全县农村中率先成立了东留善固实业总公司,并出任总经理。经过持续艰苦努力,全村固定资产由1986年的不足20万元增加到1.3亿元,东留善固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全村形成了纺织、建材、酿酒、面食加工、运输五大行业24家企业;农业实现了方田林网化、种植区域化、耕作机械化,70%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闭幕不久,吕廷祥抓住东留善固发展的这个机遇期,仅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上了5万纱锭项目、食用菌生产项目、气调库项目等6个项目,总投资达6000余万元。2008年工农业产值达1.5亿元,人均收入达到近8000元。
  吕廷祥还帮助全村每一户群众寻找致富门路。对有一技之长,头脑聪明的人,吕廷祥帮助他们搞养殖、做买卖,或者吸收到村办企业。喜欢开车的,村里帮忙参加培训,办驾照,办营运手续,一下子出了100多名大型货车司机;喜欢搞工业、搞管理的,就选派到村办企业发挥作用。目前,村里70%以上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全村形成棉纺、建材、运输、制酒、食用菌、木材加工、饮食服务七个行业,大小110多家摊点,可谓是工、商、建、服、运,农、林、牧、副、果十业兴旺;2007年东留善固村“百台电脑进农家,百辆轿车进农户”,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心系群众,真情关注民生
  吕廷祥在鼓励村民快富、大富的同时,还以大爱之心,对那些条件差一些、智力弱一些,或者因自身难以抗拒的缘故返贫的家庭,给予一定的救济救助,或安排一份合适的工作,使他们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村民孙俊月在外地打工时受了伤,造成全身瘫痪,孙俊月的媳妇回了娘家。吕廷祥为了保全这个家庭,号召全村群众献爱心,两次捐款近万元,村里还免了孙俊月家的农业税、电费和孩子上学费用,用行动把俊月媳妇感召回来,吕廷祥又安排她到村办企业上班。如今孙俊月这个家庭和其他村民一样盖了新房,娶了儿媳,过上幸福的生活。
  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吕廷祥“铁打的原则”。吕廷祥坚持把集体企业赚来的钱,用在村里的公益事业上,集中解决群众想办,一家一户又无力办的问题。投资30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关心教师生活、救助贫困生;投资3000万元,加大了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用于打井办电、埋设输水管道、置办耕作机械等;投资400万元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全村实现了道路、街道、胡同“三硬化”,大街小巷全部安上了路灯,200多户建了沼气池。投资760万元,建设了吕玉兰纪念馆和玉兰公园。
  民主管理,建设和谐村庄
  吕廷祥和党委一班人自觉维护村民民主选举权。依照法律规定,在全县第一个实行了村民直选村委会干部,第一个运用“两推一选”办法公开选举支部成员,至今已有十几年了。村里还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每年一度的七天干部整风,让群众代表面对面评议每一名干部的功过得失,让全体村民背靠背给每一名干部划票打分,凡是村民满意度低于60%的,一律自动辞职。群众自豪地说“村干部的乌纱帽就攥在全体村民的手里,谁给老百姓办事,就给谁戴上。”
  吕廷祥非常重视村民代表大会的决策权利。他们规定,凡是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村务,比如宅基地发放、企业的兴建与引进、5000元以上的集体开支、承包地的增减与调整等等,一律交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一般村务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办,重大村务没有80%以上的人同意就不能通过。通过方式不是举手表决,而是人人在同意、不同意、弃权栏里按手印,以求真正体现每位代表的意愿。东留善固村让群众定规矩,干部去执行。全村几十项方方面面的制度,都是村民大会讨论表决通过的,《村民自治章程》,被大家称之为村里的“小宪法”,一户一册,既是群众自律的准绳,又是监督干部的依据。村里出了问题,不是领导做评判,而是找章程看规定,怎么定的就怎么处理,谁也没有章程以外的权力。整个村务活动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原则,村民个个心情舒畅,安居乐业。吕廷祥还善于运用群众舆论的力量,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他通过让群众评选卫生胡同、文明家庭、先进青年等十个方面、百个典型,有力促进了村风建设;他敲锣打鼓给好媳妇的娘家送喜报、送牌匾,让各家各户公开为老人晒被子,在全村形成了尊老敬老的良好家风。凡是村民发生纠纷,经村调解委员会调解无效的,他便组织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村民自愿旁听参加的公开评判会,让纠纷双方申辩各自的理由,让群众讨论、评议谁是谁非、理多理少,拿出处理意见,最后双方表态,今后如何与对方和好。这个方法,既保证了处理意见让双方心服口服,也教育了群众。村里人把这种方式叫做“民主开庭”。许多村民说:“过去干部说你不对还能盖半个脸,如今众人说你不对,脸就没处搁了。可不能干这种丢人败兴的事儿。”吕廷祥依靠群众民主管理,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东留善固村年年都有新进步,村党委连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东留善固村被评为全省民主政治建设先进单位,村委会被授予全国模范村委会称号。
  牢记宗旨,身体力行当表率
  吕廷祥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当好党员干部的表率。在二次创业之初,为创办集体企业,吕廷祥常住马车店,为了省钱,他和几位村干部成了村办企业的义务装卸工;就在他生病期间,也始终不忘村里工作,偷偷溜出医院去跟厂家洽谈,乡亲们都说“厂子是廷祥拿命换来的!”村里招待客人用“石林”烟,吕廷祥从来不与总公司的招待烟一个牌子,一个兜里装两样烟,村里的客人来了用公烟,客人走了吸自己的。他要求自己严格,对子女也一样。一次,他的儿子从部队回家探亲,在县城下车后已是半夜,找不到出租车,就打电话让村里的车把他接回家。吕廷祥知道后不仅严厉批评了儿子,还亲自把30元租车费交到村财务室。作为2006年招商引资功臣,县财政奖励给吕廷祥16万元,他一分不留的全部捐献给了吕玉兰纪念馆。
  自吕廷祥1995年任职以来,东留善固村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村党委(原总支)连续12年被省、市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近几年,先后被中央命名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先后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当选为省九、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200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村官。《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他的事迹。习近平、李源潮等领导先后就他的事迹做出批示,今年1月份,中央组织部组织局派出调研组,到临西县就吕廷祥事迹进行专门调研总结,对吕廷祥的先进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