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谱华章--记单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赵东
发布日期:2012-10-29 15:59:56浏览次数: 字体:[ ]

    山东单县素有“中原锁钥,四省通衢”的美誉,自古就是物华天宝、贤能辈出的地方。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如今传颂着一名检察官的真实故事,群众颂扬他执法为民的胸怀;当事人敬重他公正无私的品格;干警们敬佩他与贪官斗智斗勇的英勇气魄······
  他就是刚刚荣获“菏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称号的现任单县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赵东。他还曾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记功奖励,他所主管的反贪局、法警队分别被表彰为全市和全县“公正执法模范单位”······
  善于学习的标兵
    赵东,1972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干部家庭。他1991年参加工作,先后任单县公安局民警、单县县委政法委政务科长、单县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等职。2005年11月,有着十多年基层政法工作经验的他,带着组织的信任和干警们的希望,走上单县检察院副检察长的岗位,成为院里最年轻的副检察长。
  作为湖西革命老区长大的孩子和接受过公安院校正规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他深深地热爱着政法工作,热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崇高的检察事业使刚走上检察院领导岗位的他感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为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想起刚进检察院时的情景,赵东说:“当时心里压力特别大,怕适应不了。但既然组织信任我,让我干这行,我就不能辜负组织和同志们对我的期望。”为了尽快熟悉检察工作,他发扬钉子精神,挤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检察业务。面对繁琐枯燥的法律条文,他一遍一遍地用心研读,认真记录,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妻子叫他吃饭,他却“充耳不闻”,妻子一气之下,不再叫他,可过后他对自己是否吃了饭都不知道,被妻子戏称为“充电器”。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不耻下问,虚心向同事们请教,有时一个问题要琢磨好几天,直到弄懂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两年时间,他就由检察业务的“门外汉”变成了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同时他也更加深深地爱上胸前这枚检徽。为了使自己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他始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执法水平,推动各项工作上档进位,争先创优,科学发展,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勤奋工作的表率
    作为院党组副书记和副检察长,赵东一方面自觉维护班子团结,积极协助检察长抓全盘,当好检察长的参谋和助手,为全院发展竭诚尽智,不遗余力,使整体检察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一方面在所主管的反贪、技术、法警及办案、技术“两房”建设工作中身先士卒,尽心尽力,各项工作亮点纷呈。
    他始终把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抓在手上。随着职务犯罪查办力度的加大和对办案质量要求的提高,反贪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作为主管检察长,他创新思路,明确目标,精心谋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夜以继日地和干警们一起摸爬滚打,努力排除种种困难、干扰和阻力。通过与对手巧妙周旋、斗智斗勇,成功突破了周春英特大挪用公款案、宋宪贞特大挪用公款案、王文杰、赵保卫、王卿特大挪用公款案,以及市院交办的申某特大贪贿案、李某、孔某特大贪贿案等一批重大棘手案件,其中周春英、宋宪贞等均被判处无期徒刑。他侦查思路清晰,讯问逻辑严密,长于攻心,善挖窝案。2008年,他从该县城建委主任郭某一案中,一举挖出贪贿窝案串案16人,其中5名正科级干部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4年多来,他带领干警查办各类职务犯罪案件达100余起,其中查处副县级以上干部5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他始终把检察技术工作放在心上。着力强化信息化建设,推动全院实现了网上办公、办案、管理和考核,为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他积极创新服务民生新机制,倡导开展“阳光司法鉴定”,保障了群众对司法鉴定的参与权、知情权;与卫生局联合成立“新农合报销凭据审查中心”,确保了新农合资金安全,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他始终把司法警察工作扛在肩上。引导干警树立“追逃也是办案”的理念,带领干警亲赴一线,成功抓获外逃贪官18人,其中被列为公安部网上追逃的重大职务犯罪嫌疑人5人,外逃时间最长的达7年之久,受到省市检察院充分肯定。
    这些年来,赵东在单位渐渐有了“拼命三郎”的美誉。为了追逃,他曾不顾三九严寒,和干警在外蹲点守候九天九夜,最终将外逃贪官捉拿归案;为了办案,他也曾多次一连几个星期守在办案点,撬开一个又一个贪官的嘴巴。在繁忙的检察工作中,他把加班加点当成了家常便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和节假日,常常顾不及老人和孩子。特别是自2008年9月市院交办定陶涉农系列职务犯罪近两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办案一线,带领干警攻坚克难,调查取证,常常是两三个月不能回家,几乎每天都要熬到夜里11点,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研究案情。在查办中石油菏泽分公司经理申乃进特大贪贿案时,他的父亲不巧生病住院。当时案子正到节骨眼儿上,市院领导也等着要满意结果,他感到自己的领导责任十分重大。他想:“既来之则安之,不弄个水落石出,我决不能回去!”就这样,他把照顾父亲的重任托付给工作也很繁忙的妻子,在办案点一住就是三个多月。凭着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志,他与干警一道将此案顺利拿下,使申乃进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他就是以这样的实干精神和人格魅力,影响、带动着身边的广大干警,每年年终对他测评的满意率几乎都是100%。
  公正清廉的楷模
    检察机关处在反腐第一线,稍有不慎就会被糖衣炮弹击中,成为新的腐败者。为此,他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心上,抓在手中。他经常找主办检察官、党员和年轻干警谈心,了解情况并解决干警的思想问题,要求干警牢固树立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职业操守,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努力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他倡导创建了一系列新的机制,实行了“一案一自警,一案一自评,一案一分析,一案一比对”,从制度上确保队伍公正廉洁执法。正是由于措施得力,落实到位,多年来该院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事件,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先后被表彰为“全市公正执法模范单位”和“全市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
    反贪工作是检察机关的“重头戏”,也是“老大难”,常常是“案子一进门,八方都托人”。赵东明白自己处在反腐倡廉第一线,稍不注意就会被腐蚀,就会给检察工作带来严重损失。身兼党组副书记和副检察长的他,更深知“正人先正己”和“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因此,凡是要求干警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干警不做的,他自己首先不做。他说:“在外人看来,这个职位也许算得上有权有势,是个很实惠的位置。但我知道,权力是把双刃剑,只能用来造福人民,决不能用来为自己谋取任何私利,否则就会祸及群众,戕害自己。”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权、慎欲”,恪守着自己“不收当事人礼品、不吃当事人宴请、不给说情人面子”的“三不”规矩,面对花样百出的考验,自觉抵住钱的诱惑,排除情的干扰,顶住势的压力,保持了一身清白。
    有一次,他的一位堂兄的亲戚因受贿被立案调查,他堂兄几次打电话求情他都不接。后来对方趁他晚上在院里加班时,把他堵在了办公室,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信封塞到他抽屉里,说:“一点儿小意思,都是一家人,我不会害你。这钱又不是他给的,不会咬住你的。”赵东把信封甩给他,斩钉截铁地说:“你给我送钱,想让我徇私枉法,往我身上泼脏水,这还不是害我吗?咱俩是兄弟,难道你忍心把我往泥潭里拉吗?”其堂兄悻悻而去。望着堂兄远去的背影,花白的头发,赵东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想到这位还在农村种地的堂兄,从小待自己就象亲哥哥一样,为人那么厚道,从不轻易开口求人,今天请自己办点儿事却吃了闭门羹,他的泪水不由自主流了下来。但是,自己承担着为民执法的责任,除了公正廉洁执法,他别无选择。
    无私方能无畏。就是在办理定陶原副县长李某、教育局长孔某系列案件中,赵东也曾遭受方方面面的威逼和利诱。有人通过各种关系,要求手下留情,均被他婉言相拒。他们见软的不行,便来硬的,扬言这事给他没完,弄不好得出人命。这一切都没有使他退缩。在逮捕李某时,其弟纠集一帮社会青年,强力予以阻挠。正是在赵东的力挺下,才最终将李某抓获。
    这就是赵东。为了践行一名检察官的信念和誓言,他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和聪明才智都奉献给了检察事业,用自己的无畏精神和高风亮节,践行着人生的信条,捍卫着人民的利益,诠释着“人民检察官”这一崇高称号的深刻内涵。他无愧于“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这一光荣称号!